
近日,受台风“万宜”等多重因素共同影响,广东沿海的汕尾、惠州、深圳及湛江等地发生了海水倒灌现象。对于这次海水倒灌的影响范围、成因以及是否将持续,我们采访了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以及广东省海洋预报台的专家。
Q1:此次海水倒灌具体影响了哪些区域?
据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与广东省海洋预报台的监测,11月17日至19日,台风“万宜”在南海中北部活动。期间,汕尾市、惠州市、深圳市在18日晚至19日凌晨出现了超过当地橙色警戒潮位的位。受影响区域包括部分沿海岸段,如深圳市盐田区中英街道附近及海滨栈道,湛雷州流沙湾海尾村和雷州市乌石镇等地。在11月16日,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已发布风暴潮消息,并随后针对广东省沿海地市发布了风暴潮警报。
Q2:海水倒灌是如何产生的?
据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广东省海洋预报台)预报室罗军介绍,广东沿岸本次海水倒灌是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天文大潮、台风“万宜”以及强冷空气。在11月18日至19日期间,广东沿海正处于天文大潮期,天文潮位较高。台风“万宜”进入南海并与强冷空气结合,在南海北部海域产生大风,与天文大潮共同作用,导致广东沿岸出现风暴增水。在汕尾、惠州、盐田、湛江等地,增水峰值与天文重合,超出了警戒水位。
Q3:广东沿海地区的海水倒灌现象是否还会持续?
罗军分析认为,海水倒灌是由天文大潮、风暴增水及台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台风“万宜”的减弱和消散,以及天文大潮的衰减,海水倒灌现象将逐渐消失。目前,台风“万宜”已减弱为热带低压,对风暴增水的影响将逐步减小。预计19日夜间至20日凌晨,广东沿岸的天文位将降低,沿海市县仍需警惕可能发生海水倒灌的地区。从11月21日起,随着广东沿海进入中潮期,天文位逐渐降低,海水淹没或倒灌现象将逐渐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