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归”虽是一种中材,但在众多诗词对联中,其谐音双关的表达方式常常被用来表达“相招”“思念”的情感。
例如,四川剑阁县的姜维庙里有一副对联:“雄关高阁气势宏,热情壮志显英勇;水剩山残落日斜,怀念远方盼当归。”这里的“当归”二字巧妙利用谐音表达了对故里的思念之情。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姜维的胆量大如斗,故上联有“英勇”一语。而下联则提到姜维的母亲尚在魏国,她在想念儿子时,寄信附上中“当归”,暗示儿子早日回归。姜维为了完成诸葛亮的大业,心怀统一中原的壮志,因此回信寄去中“远志”。母子情深,家国情怀,令人感动。
同样地,在清末湖北有一位名医叫何九香,他的母亲去世后,他极度悲伤并题下一副对联:“独自伤心因远志,遥望慈母早当归。”巧妙地嵌入中名“远志”和“当归”,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哀思和怀念之情。
清朝曾有户人家依仗横行霸道,还在大门上写下一副自鸣得意的对联:“诗书第一,状元父子。”有个叫宋湘的诗人看到后心生不满,他为对面铺题了一副对联:“生熟地一,附子当归;龟儿马茴,人笑其中。”表面上写的是中名,实际上却巧妙地利用谐音双关讽刺这户人家。明白人看后会心一笑。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当归”表达思乡之情和对回归的期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故乡情深似熟地,归心似箭盼当归”,“人生如戏需南枣,回家之路有吴萸”,这些对联读起来既富有情感又充满智慧。
“当归之地在心间,生活人间独活难。”年末临近,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当归,不仅是一种材,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无法回归是一种无奈,能够回归则是一种幸福。让我们珍惜回家的机会,把握住与亲人团聚的时光。岁末已至,该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