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之后,秋风送爽,天气逐渐转凉。在这金秋时节,一项古老的民间娱乐活动——“斗蛐蛐”重新焕发魅力,成为秋季的传统游戏之一。近日,花鸟市场上热闹非凡,小贩们从山东、河南等地带来被称为“秋虫”的蛐蛐叫卖。
四五个中年男子围在一起,他们面前摆放着装着蛐蛐的坛坛罐罐。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罐子的铁皮盖子,只见每个罐子里都有黄土垫底,蛐蛐在其中悠然自得。其中一位玩蛐蛐已有六十多年的老王,手持电筒,仔细扫视每只蛐蛐,时而用放大镜观察其身体素质,如同在挑选运动健将。
老王嘴里一根细长的草梗,遇到难以抉择的蛐蛐,便会用草梗去,观察其反应。被选中的蛐蛐会露出其锋利的螯牙,钳住草梗。老王介绍,挑选蛐蛐的学问博大精深,需要选择身强力壮、善斗的个体,具体要看头大、牙大、脖子宽、皮色好。养蛐蛐的盆子也要讲究,要环保无霉味,并做干燥处理。
据史料记载,玩蛐蛐的游戏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鼎盛,清代时更是讲究。老王感叹,如今玩蛐蛐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需要有人传承这一文化。他表示,斗蛐蛐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战斗,还在于选虫、养虫的过程。
斗蛐蛐时,胜利的一方会扬翅高叫,而败者则落荒而逃,场面十分有趣。令人好奇的是,有些蛐蛐即使被也不善于鸣叫,但并不代表它们没有“精气神”。
在上海,中秋节是斗蛐蛐的最佳时节。若想重拾这一古老的休闲娱乐传统,中秋前后是最佳的时机,可以收购几只蛐蛐感受其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