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意字“及”,其甲骨文字形由人和手组成,表示后面的人追赶上并用手抓住前面的人。其本义为追赶上、抓住。随着语境的变化,“及”字逐渐扩展延伸出新的含义。比如“波及”、“及格”、“及第”等,都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标准。在“不及”这个词中,“及”则意味着深入、深刻程度不够。“及”还有比得上的含义,如李白在《赠汪伦》中所言:“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及”还有顾及、以及、和等意思,如“孔子及门人”。
另一个字“犹”,原本指一种远古时期的动物,后来逐渐演变为如同、相似等含义。在《论语》中的“过犹不及”,表达的是事情做得过头与不足一样不好。
“恐”字,初文从工从心,表示心受到刺激而产生恐惧。后来演化为巩从心,巩的本义是用皮革勒紧,进一步强调心被勒紧的感觉,即非常害怕、恐惧。如《乐府诗集长歌行》中的“常恐秋节至”,表达的就是对季节变化的恐惧。“恐”也有估计兼担心的含义,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偿城恐不可得”。
再来看“失”字,甲骨文形声字,表示手里有东西落下。其本义为丢落、放手、不能控制等。如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表达的就是失去了一匹马未必是坏事。“失”也有错过、过失等含义,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这些汉字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汉语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也体现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