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尖轻轻触碰老家的炕围画,思绪便随着那细腻的笔触飘向遥远的回忆。
我的爷爷是村里画炕围画的专家,每年的创作总能给人带来惊喜。小时候的我常常用稚嫩的手指在炕围画上穿梭,仿佛身临其境。有时我在盛开的牡丹花丛中漫步,有时则游历在山水画的水墨世界,甚至仿佛乘驾仙鹤直上九霄云外。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炕围画如同彩色的梦境,滋养了孩童时期的我。
我常常靠在炕围画旁,与盘腿坐在土炕上的爷爷聊天。谈及炕围画的起源,爷爷眼中总是泛起泪光。早年间,农家使用坩子土刷墙,但墙面容易剥落污染物品。于是人们用坩子土调以胶水,在炕边涂出二尺高的“围子”,既保护墙面又方便倚靠。后来,为了增添美感,人们开始在围子上绘制简单的花卉,逐渐演变为炕围画。经过代代人的不断创新和改进,炕围画逐渐发展出彩绘技法。待画作完成后,涂上桐油使其表面光滑如镜,脏污时只需用湿布轻轻擦拭即可焕然一新。
这门技艺在黄土地上代代相传,于2009年被列入内蒙古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爷爷常说,家中的炕围画就像一位无言的老师,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他笔下的明亮色彩,给每一户人家的土墙带来了生机与活力。
我是内蒙古三爱富万豪氟化工有限公司研发部的一名技术员,但无论身处何地,我始终难忘那老家的炕围画,它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