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开的红梅不是春,还有更美的花在后头

早开的红梅不是春,还有更美的花在后头

农历十一月十六日的冬至节气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正式开始。在这一天,阴气达到极致,阳气开始复苏。冬至也被称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冬至作为节日的庆祝源自汉代,盛行于唐宋时期,一直沿袭至今。在古代的周历中,十一月即被视为正月,因此拜岁和贺冬并无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将正月和冬至分开。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的风俗始于汉代之后,唐宋时期最为盛行,一直流传至今。

的数九习俗源远流长。南北朝时期,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已有“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的记载。可以说自长江以南至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从古至今都流传着九九歌。

九九歌在民间的流传,既是判断寒暑更迭和农耕时令的需要,也代表着一种伴随节气而生的文化审美。这种审美在实用与趣味兼具的九九消寒图上体现得更为丰富。消寒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染梅、填字等方式。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了一种画梅消寒图,画的即是素色的梅花,每日染一瓣,八十一天后红梅满树,寓意春天的到来。

清宫的消寒图样式更为丰富,”写九”以”管城春满”最具有代表性。据清朝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记载,道光初年,御制的九九消寒图采用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翰林诸臣按日填写,细注阴晴风雪。这种消寒图不仅具有审美价值,也是民间年画中的重要题材,如清代杨柳青年画中有《三字经九九图》等作品,搭配戏曲场景或吉祥图案,具有浓厚的喜庆气息和乡土特色。

无论是画九还是写九,都是一种消遣娱乐、书画助兴的方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以此发现乐趣,创造,书写、描画专属于自己的时光日记。冬至来临之际,何不来尝试一下这种古老而又充满的文化活动呢?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份文化的韵味和生活的乐趣吧!


早开的红梅不是春,还有更美的花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