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之路:探寻拳意之魂,在回归与超越间游走
我研习太极四十余载,恰似一条长河不断流转。在激荡的二十岁时,我深入体验北方的气势磅礴,于厚重的肉食文化中领略其真谛。随后南归,沐浴江南的细雨之中,海鲜与素食滋养下,我竟然自然而然辟谷月余。此身如天地所赐,得天独厚。
五十岁之前,我如闲云野鹤,真气自然流转于身体之中。天命之年,我三次百日筑基,仿佛老树逢春再生新枝。如今我练习悬钟练法时,常觉自己像那古老的钟,在的清风中发出悠远的声响。
身边那些拥有童子功的拳友,他们的拳架如傲雪青松,劲力如龙腾虎跃。我曾仰望他们如高山,直到某日惊觉自己的大椎已如笔直青竹,节节贯穿。虽不及他们力大无穷,但观他们发劲时面白气喘的模样,倒显出了我精气神的几分澄明。这六十岁的身躯,仍保持着孩童般的灵动与好奇。
曾有一位资深拳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我们从小打熬筋骨,如同用钢模浇铸的器物,你们后来者能塑成陶器已是造化。”这番话如晨钟暮鼓,让我豁然开朗:太极之道不在于争锋,而在于问道。普通人练拳如同种树,只求老来时枝叶茂盛;而我等或许应如琢玉之人,外修筋骨,内神。
当拳架已成为身体的记忆,劲力已化为本能的流动,太极的真正追求究竟是什么?是退守为健康之堡垒,还是进取为精神之图腾?我逐渐明白,真正的拳台在于方寸之间。专业者展现功夫于紧绷的肌肉之中,而我则更愿意将太极融入呼吸的韵律之中。如同古琴的丝弦,外在的拨动终会消逝,唯有那桐木腔体里的共鸣,才能传响千年,永恒不朽。
我追寻着太极的问道之路,在不断回归与超越间寻找拳魂,将身体与心灵融入这一动人的舞蹈中,感受着天地间的和谐与韵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