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急如焚的拼音和意思

心急如焚的拼音和意思

在当今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满街的行人手持各式各样的先进手机,但回忆起过去,那段公用传呼电话的时光仍然历历在目。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挣扎时,电话无疑是一个神秘的奢侈品。北京的公用传呼电话起源于初期的1951年,当时全北京只有几十部公用电话。到了六十年代,这个数量增加到了一千三百七十多部,分布在各个居委会辖区内,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

我小时候住在城南的枣林前街,紧邻一条南北向胡同内的公用传呼电话。那个电话就设在胡同北端路西院内的董爷爷家中。夏天,国槐的浓密树冠为胡同带来一片清凉,枝叶洒下绿荫,树干直指苍穹。董爷爷家的门楼上,刻有一副八字门联:“长处于世,须尊所闻”,仿佛寓意着电话的存在与前世的渊源。

董爷爷家的公用电话屋是他们家的一个特色,平日的宁静与胡同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电话屋虽小,却有七米,屋内的布置简单而温馨。桌上摆放着马蹄表和一本泛黄的电话簿,四周的墙上挂着黑板,记录着传送电话的信息。在这里工作的董姑,虽然患有小儿麻痹症,却从不懈怠,坚守岗位。她的独特之处还在于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孩子们的关爱。

那些年代,传递电话的任务往往由董奶奶完成。她的独特声音是众邻们所熟悉的,每次传递电话时都会大喊一声,声音略显沙哑但充满力量。尽管当时的生活清苦,但传送电话的费用却从未被赖账。

董姑平时除了和我们这些孩子聊天外,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厚厚的书籍。她给我们讲解运动时,仿佛置身于宇宙之中,嘴角露出浅浅的梨窝。在她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浩瀚的星空和广袤的宇宙,也知道了人类在其中的渺小。

当我上小学时,一次不慎受伤,是董姑及时通知了我的母亲。在她家人的帮助下,我得以及时送往医院。在我养病的日子里,董姑借给我很多书,成为我战胜病痛的伙伴。

回忆中还有那些有趣的往事,比如邻居中的两个小伙子因为姓名读音相近,经常误接对方的电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董姑巧妙地将他们分别称为“胖武”和“瘦光”,避免了混淆。冬季的寒冷中,董姑会邀请接打电话的人进屋取暖,屋中的温暖如春,融化了冰雪。

如今,那间小小的公用传呼电话屋已成为我深深的怀念。在那个时代,电话是一种连接,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即使现在各种通讯工具普及,我依然怀念那份邻里间的真情和温暖。那棵院中的枣树也已成了街边的一景,见证着那段美好的时光。


心急如焚的拼音和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