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月,张姐与我通话时,声音中透露出些许委屈:“我只是吃了一块炸鸡排,下午就饿得不行,同事还说我吃得不健康。”她习惯于将高热量的油炸食物作为主食,结果常常在下午三点就忍不住翻找抽屉里的饼干。当张姐与我分享她的饮食习惯时,我观察到她的一块鸡排和半杯奶茶虽然看似分量不大,但其实热量早已超过300大卡。她困惑于为何摄入这些热量却仍然感觉饥饿和不满足。我告诉她,其实她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个例,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扰。
关于饮食,卫健委去年发布的饮食指南提到一个重要的原则:成年人每天从脂肪获取的热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0%-30%。这意味着,即使一餐的总热量看起来合理,但如果脂肪含量过高,即使感觉吃饱了也可能并未满足身体的需求。这也是为何张姐总觉得“没到位”的原因。那么,如何通过食物的选择来避免这种困境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
一、炸鸡排与清蒸鲈鱼的选择:同样的热量却带来不同的饱腹感。比起炸鸡排,我推荐张姐尝试一条手掌长的清蒸鲈鱼(约200克),配上半碗杂粮饭。鱼肉本身的鲜味和清蒸的做法能减少油腻感,同时提供更充足的纤维和水分。张姐尝试三天后告诉我:“以前总觉得吃不饱,现在吃完还能剩几口饭。”这种改变不仅让她感到满足,还帮助她控制饥饿感。
二、奶茶与豆浆鸡蛋的对比:糖分与蛋白质的选择。张姐常喝的奶茶看似低卡好喝,但实际上含糖量极高。我建议她将奶茶换成无糖豆浆加两颗水煮蛋,这样的组合提供了更多的蛋白质和健康脂肪。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些其他的搭配,如嫩豆腐微波加热后浇上酱油和木鱼花,口感且热量更低。
三、蛋糕与蔬菜拼盘的比较:热量相同但体积差异大。当张姐忍不住吃了一块巧克力蛋糕后,她觉得自己只吃了“一小块”。然而实际上,这块蛋糕的热量相当于两盘西兰花炒鸡胸肉再加一碗紫菜蛋花汤。为了控制甜食的摄入量,我建议她尝试一些低糖的食物组合,如蒸红薯拌无糖酸奶,或者吃凉拌菠菜后再享用甜点。
现在的张姐已经逐渐改变了她的饮食习惯。她的午餐便当盒里很少再出现单一的油炸食物,而是混搭小份量的食物,如牛肉丸配莴笋丝或煎豆腐配糙米饭等。她惊讶地发现:“原来不用饿肚子,下午也不会想念零食柜了。”正确选择食物就像玩转拼图游戏一样——将热量分配给能带来长久满足感的食材,身体自然会给你正面的反馈。下次吃饭前,不妨多问自己一句:“这300大卡,是糊弄我还是滋养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