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洋汽车网 行业频道】中用车产业刚刚起步三十年,就在全球汽车文化圈中崭露头角。尚未等到国外小作坊式改装品牌进入我们的市场,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老牌车企已经在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中面临挑战。
以前在国内大型车展上还能见到一些如赛麟等品牌的身影,如今它们已经鲜有踪迹。小作坊的转型显然极为困难,被大集团收购或许是它们最好的归宿。
以赛麟(Saleen)为例,这个由Steve Saleen在1983年创立的品牌,最初只是专注于性能车的改装。直到2000年,推出了令人惊艳的Saleen S7,赛麟才成为一个拥有整车生产能力的厂家。虽然它在2015年底才正式进入,但此前已经在坊间有了“赛麟”这个中文名称。入华的产品包括改装雪佛兰科迈罗和改装Mustang,还有售价高达1200万的自主研发超跑赛麟S7。赛麟的品牌形象在市场上已经被一场闹剧所影响,耗费巨资的新车发布会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应,反而让消费者对品牌失去了信任。
与此其他一些小众品牌如光冈、Alpina、AC Schnitzer、Mansory迈莎锐、PGO、摩根、威兹曼等也在努力在市场寻找生存空间。它们的处境并不乐观。光冈虽然注册较早,但在市场的表现并不出色;Alpina虽然与宝马合作紧密,但在的知名度并不高;AC Schnitzer主要是为宝马/宝马M提供改装服务,但在国内的知名度有限;Mansory则以碳纤维轻量化套件改装为主,产品定价高昂;PGO则是一个在法国本土市场都不算吃得开的小品牌;摩根和威兹曼则是历史悠久的小作坊企业,尽管有独特的车型,但在市场的影响力有限。
对于这些小改装厂来说,电气化和智能化时代的挑战尤为严峻。它们的产品线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增强加速和制动、减轻簧下重量等方面。对于混动车和电动车的改装,动力部分的改进是一大难题。智能化方面的改装也面临诸多挑战,涉及到电子电路架构的改动并不容易。这些小作坊式改装厂需要在细分领域寻找生存空间,如Mansory卖炭翁一样,提供独特的定制化产品。
小改装厂的生存空间正在逐渐缩小。对于它们来说,最好的出路可能是被大集团收购或者转型为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定制化产品制造商。随着电气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这些品牌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市场变化才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而Alpina这样的品牌通过与大集团的合作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之道未来或许会有更多的品牌走上这条道路。对于消费者来说也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小众品牌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自己对于汽车文化的追求和个性化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