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感觉你的手机正逐渐融入你的生活,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最新研发的手机套拥有一种逼真的“界面皮肤”,它可对用户的接触,如捏、挠痒痒等做出反应,实现了情感传递的消息表达功能。据悉,这种创新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触摸力度和位置传达出丰富的情绪符号,例如用力抓握可表达愤怒,挠痒痒则形成大笑的表情符号,轻拍则展示惊讶的情绪。现在,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在“皮肤”中嵌入毛发和温度感知特性,未来可能让我们的交互设备实现更逼真的情感互动,如“起鸡皮疙瘩”或“出汗”。
这项颇具创意的研究是由布里斯托尔大学和巴黎的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他们开发了一种类似人类皮肤的人造膜,旨在增强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交互设备的互动性能。这种新型界面将触摸技术推向了新的高度。
这种“界面皮肤”由两层硅胶构成,包括“真皮层”和“皮下皮层”,中间是一个由超薄导线构成的电极层,作为传感器。当对皮肤施加压力时,电线的电荷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设备对用户动作的感知。这种设计使得设备能够感知用户抓握的力度和位置,解读出各种手势,比如挠痒痒、抚摸和捏等。这将极大地丰富人们在使用手机或智能手表时的情感体验。
这种创新技术的开创者,布里斯托尔大学的人机交互副教授鲁道特博士表示:“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坚硬设备的外壳,但皮肤是我们熟悉的界面。为什么不将其丰富的功能融入到我们每天使用的设备中呢?”他还强调,这种人造皮肤的研究在机器人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但这次的研究重点是将人造皮肤用于增强交互设备的互动性能。
这种“界面皮肤”不仅为手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还为未来人机交互打开了一扇大门。研究人员设想,通过这种皮肤,我们可以实现与设备的情感交流,让中介沟通重新找回面对面交流时的丰富情感表达。“界面皮肤”还提供了自然的物理启示,鼓励用户更深入地探索界面并发现新的控制方式。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如何在皮肤中嵌入毛发和温度特征,以进一步提升其逼真度。当我们的交互设备能够“起鸡皮疙瘩”或“出汗”时,那种体验将更为真实、生动。这种研究的成果在第32届ACM用户界面软件与技术研讨会上公布,预计不久将来这些触觉装置将变得普及。
未来,“界面皮肤”可能会像我们的真实皮肤一样,成为我们与数字世界沟通的桥梁,带给我们更自然、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温俊华编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