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命题等于逆否命题吗

原命题等于逆否命题吗

近两年,公职类考试中有一类题型崭露头角,引起了广泛关注。这类题目虽看似简单,实则涵盖了丰富的逻辑内容,旨在考察考生对“命题逻辑”的熟悉程度。在“命题逻辑”的世界里,直言、联言、选言、假言等概念交织,让人不得不认真对待。尤其是涉及逆推型题目时,考生容易陷入迷茫,有的顺着逻辑推,有的逆向思考,心态容易失衡。那么,如何解答这类题目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一道典型例题,带领大家领略解题技巧。

【例题】

吴老师、张老师、孙老师、苏老师四位教师,分别教授语文、生物、物理、化学中的一门课程。已知条件如下:

1. 如果吴老师教语文,则张老师不教生物。

2. 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

3. 如果张老师不教生物,那么苏老师也不教物理。

4. 或者吴老师不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

根据以上信息,请分析下列哪项条件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

【中公教育解析】我们要将四位老师和他们的课程进行对应。题目的问法告诉我们,我们需要通过补充一系列条件来推导出“孙老师教语文”。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关注题干中的相容选言和假言命题,来构建逻辑链条。

观察题干,我们发现第二条信息:“或者孙老师教语文,或者吴老师教语文”,这是一个相容选言命题,意味着两者中至少有一个是真实的。要让孙老师教语文成为确定的事实,我们必须有证据显示吴老师不教语文。那么我们要在题目的其他条件中寻找这个证据。

通过追溯逻辑链条,我们发现第一条信息提供了潜在的线索:“如果吴老师教语文,则张老师不教生物”。为了推出吴老师不教语文,我们需要找到与张老师有关的条件进行逆推。第信息提供了一个机会:“如果张老师不教生物,那么苏老师也不教物理”。由此我们可以逆推出张老师教生物的情况下,苏老师教物理。但这还不够直接证明吴老师不教语文。我们需要继续寻找相关条件。

第四条信息提供了直接的证据:“或者吴老师不学,或者苏老师教物理”。结合前面的推理结果(张老师教生物),我们可以推断出吴老师不学是真实的。由此进一步推出吴老师不教语文,因为在相容选言命题中,如果有一个分支已经被否定(吴老师不教语文),那么另一个分支(孙老师教语文)必然是真实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选择项C,“吴老师学”,可以推出孙老师教语文的结论。

在解析这道例题的过程中,我们回顾了相容选言命题和假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对于逆推型题目来说,核心思路就是不断运用题干信息来补充前提条件。这类题型是近年公职考试的热点内容之一,希望大家多多练习和总结。


原命题等于逆否命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