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个在西安城墙根下长大的西北人,我对北方城市有着一定的熟悉感。但最近我偶然踏足山西忻州,这座拥有23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城市彻底了我的认知。它不仅藏着规模宏大且保存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佛光寺东大殿,而且展示着独特的文化气质。
一、古建筑的守护者的执着
在忻州代县,我见到了边靖楼。这是一座明亮的军事楼阁,每一块砖都被守护者们擦拭得锃亮。其中一位义务讲解员老张告诉我:“我们这儿的古建筑比人金贵。”他指着楼顶的琉璃鸱吻说:“我在暴雨的夜晚也会前来查看排水情况,确保古建筑的安全。”忻州人对待文物保护的执着精神让人印象深刻。忻州现存元代以前的木构建筑数量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文物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比如佛光寺东大殿的唐代壁画至今仍保持着定期除尘的习惯。我在五台山显通寺看到僧人精心清理梁柱缝隙的积灰,仿佛对待传世珍宝一般。
二、面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古建筑,忻州的面食文化也让我惊叹不已。走进一家知名面馆,墙上挂着各种面食的图鉴。面条的种类丰富多样,如刀削面、猫耳朵、莜面窝窝等。在一家定襄县的面馆里,我甚至目睹了师傅用红、黄、白三块面团现场抻出细如发丝的“龙须面”。更令人称奇的是,“面塑”非遗传承人李大姐的工作室。她用莜面复刻了《清明上河图》,细节之处栩栩如生。
三、方言的活化石
漫步在忻州古城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的方言仿佛是一本活的《广韵》。这里保留着完整的古汉语入声字,声调系统与元代《中原音韵》高度契合。在宁武县的农村,一位80岁的王大爷用方言吟诵俚曲时,发音带着明显的喉塞尾,仿佛穿越时空。方言学者揭示,这些语言现象是忻州方言的“活化石”,是研究明清汉语的重要资料。
四、文化融合的包容性
作为晋北门户,忻州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的交界处,历史上是南北商贾交流的必经之地。这里的文化融合了多元元素,体现了包容性。在广武古城,明清商号遗址的门楣上刻着“南茶北马皆兄弟”的横批。这种包容性在饮食中也有所体现:原平锅盔融合了陕西烙饼和内蒙古奶皮子的特色;神池月饼则融合了胡麻油香和丝绸之路传来的蔻气息。就连五台山的素斋也能用老豆腐模仿出平遥牛肉的口感。
站在芦芽山的万年冰洞前,我感受到了忻州人的文化性格:他们像边靖楼的青砖一样坚守传统,又像滹沱河水一样接纳百川。当夕阳下的古建筑群投下长长的影子,当级非遗传承人在案前雕琢时光,我深深理解:这座被历史厚爱的城市早已将守与变的智慧融入每一块古砖、每一根面条和每一声方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