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天来临,气温飙升,雨水频繁,这也标志着蚊子的活跃期正式开始。每当夜幕降临,蚊子们便开始成群结队地“嗡嗡嗡”作响,让人难以入眠,可能被叮咬出多个“包包”,难忍。
好在,在大多数情况下,蚊子叮咬只会让人不适,传播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等疾病的风险相对较小(特定地区除外)。蚊子叮咬后的确实让人难以忍受。
面对,人们往往难以抵挡抓挠的冲动。虽然偶尔轻轻抓一下可能没什么问题,但频繁抓挠可能会引发恶性循环,使皮肤破损,增加感染风险。我们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止痒方法。
今天,我们来聊聊几种有效的止痒方法。
首先推荐的是冷敷法。用冷毛巾或湿巾敷在叮咬处,可迅速缓解。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通过降低皮肤温度,减缓周围纤维的传导速度,降低感受器的敏感性,从而达到暂时抑制的效果。冷敷还能收缩血管,减少炎症介质向的扩散,减轻组胺等介质的释放。除了止痒,冷敷还能缓解肿胀和疼痛。每次冷敷时间可根据个人感觉来调整,若想达到缓解肿胀的效果,可能需要10到20分钟。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冷敷过程中温度上升,要及时更换冷敷物。
除了冷敷外,冰敷也是一种选择。冰敷的效果可能会比冷敷更好,但操作难度稍大,且存在冻伤的风险。在冰敷时,最好在皮肤和冰块之间垫一层毛巾,避免直接接触。冰敷时间通常较短,每次5到10分钟即可。如有需要,可多次重复冰敷。
炉甘石洗剂是另一种常用的止痒物,可在店轻松购买。洗剂涂抹在皮肤上时,会带走热量,产生冷却效应,从而缓解。洗剂中的炉甘石成分具有收敛作用,能缓解局部水肿和炎症。氧化锌成分则具有抗炎症作用。洗剂中的甘油也有一定的舒缓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炉甘石洗剂的作用相对温和,仅适用于轻微的。
薄荷膏也是一种经典的外用止痒剂。其活性成分一般为薄荷脑,能激活皮肤冷觉感受器,产生清凉感,并暂时抑制信号向大脑中枢传递。薄荷膏起效较快,一般涂抹后5到10分钟内即可明显改善。但需要注意的是,薄荷膏的止痒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且不宜用于2岁以下的孩子。
除了止痒措施外,蚊子叮咬后的应对并不仅限于止痒。皮肤被叮咬后还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如发红、疙瘩、水疱等。对于这些病变需要使用物来治疗。重要的物包括外用抗炎症物和口服抗组胺物等。如何用、如何搭配都需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制定治疗方案建议咨询皮肤科医生。如果出现严重过敏反应或其他症状如、头痛等应及时就医处理。最后询问大家平时如何止痒?难道真的是掐“十”字吗?让我们一起分享经验吧!(来源:科普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