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行业搭载AI技术的革新不断涌现,人脸识别、语音助手、智能识图等功能备受瞩目。哪些功能真正受到用户欢迎,哪些仅仅是锦上添花,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
语音助手作为AI技术的代表功能之一,经过实测发现,目前仍处于早期阶段,唤醒、导航、连续对话等基础功能尚待完善。尽管如此,人脸解锁已成为密码锁、指纹解锁之后的又一主流解锁方式。今年发布的旗舰手机中,多数都配备了人脸解锁功能,包括小米8、华为Mate 20Pro等。其中,小米8等机型还采用了屏下指纹解锁与2D人脸智能识别解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手机解锁。
在图像识别方面,苹果、荣耀、vivo、OPPO等手机都支持相册分类及搜索功能。南都记者通过导入100张图片进行实测,发现iPhoneX的识别准确率最高,但也存在误识别现象。而其他手机在图像识别上虽然存在一定准确率问题,但在特定物品识别上如可乐等标准化商品,都能准确识别。对于非标准化物品的识别,如西瓜坐垫或动物简笔画等,识别能力相对较弱。
除此之外,手机AI功能还包括智慧识图,即识别物体属性的功能。在实际测试中,对于瓶装可乐的识别,各手机表现良好。但对于非标准图像或简笔画的识别,则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这主要依赖于上游厂商提供的技术支持,而用户无法参与识别错误的反馈。
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是支撑目前市场上AI应用落地的三大技术方向。其中,计算机视觉是手机中人脸解锁、相册分类等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目前,人脸解锁的速度已经达到毫秒级别,误识率极低,并支持检测。在具体应用层面,如何找准用户的日常需求仍是关键。
AI应用的成熟度依赖于算法成熟度、场景数据丰富度以及计算资源的充裕程度。目前,AI算法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在平台能力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算法、数据和算力的三重发展支撑,AI在手机上的应用将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在手机产业链上游,AI芯片和算法供应商起着重要作用。华为、苹果和三星等已经推出自研AI芯片,而其他厂商则与上游芯片进行深度定制合作。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高通的AI芯片,但独立AI处理器模块也在加速发展。在算法方面,主流的手机厂商与商汤科技、科大讯飞等技术提供商展开深度合作。
未来AI应用将基于应用场景的多个功能点组合发展。以智能相册为例,单纯的照片分类不能满足用户体验需求,但可以结合人脸识别、场景识别、图像增强等功能形成新的应用。整体来看,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手机功能将更加多样化、实用化,真正满足用户需求。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实习生 陈培均 卢洁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