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章摘句
一、字面解读
“寻章”意为搜寻文章的段落,“摘句”则是摘录文句。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形容的是从书本中搜寻、截取片段词句的行为。这种行为常常被用来描述读书或写作时过于关注零碎词句,缺乏对整体内容的理解和创新。
二、深层含义
这是一个带有贬义的成语。它强调过于机械地堆砌文字、死记硬背,而忽视对思想深度和整体逻辑的追求。这个成语常用于批评治学或写作中的形式,警示人们不要陷入“学而不思”的误区。
三、典故来源
1.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记载,批评孙权读书只流于表面,未能领略精髓,其中“寻章摘句”便是其表现之一。
2. 唐代诗人李贺在《南园十三首》中,也用“寻章摘句”自嘲自己的读书写作过于拘泥词句,如同雕虫小技般琐碎。
四、结构分析
该成语的语法结构属于联合式,即“寻章”与“摘句”并列。常作谓语、定语,并带有贬义。
五、例句
他过于寻章摘句的读书方式,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知识的精髓,终难成大器。
六、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断章取义(截取曲解)、拾人牙慧(抄袭套用)、照本宣科(机械复述)。反义词:融会贯通(透彻理解)、独辟蹊径(创新突破)、鞭辟入里(深刻分析)。
七、文化冷知识
1. 古代科举考试的弊端:在明清时期,八股文要求考生代圣人立言,导致考生常常寻章摘句地拼凑文章,催生了“范文学究”的现象。
2. 文人的自省:宋代文学家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批评了读书如同走马观花的行为,反对寻章摘句的学习方式。
3. 西方的对比:培根的《论读书》中提到,有些书可以浅尝,有些可以,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消化,这与寻章摘句的学习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八、当代启示
1. 教育领域:应试教育中划重点、背模板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寻章摘句的现代表现,需要引导深度思考和创新。
2. 学术研究:论文工厂等学术乱象的抄袭拼凑行为,需警惕学术的失守。
3. 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如短视频“知识切片”)加剧了寻章摘句的倾向,削弱了系统思维的能力。
九、经典哲思与总结
经典哲思提醒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字句的堆砌,而在于深度理解和创新。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强调学习与思考的结合。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寻章摘句”这一历史警示提醒我们,要追求融贯中西的学问境界,真正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当面临信息泛滥和快节奏生活的时候,我们更需铭记:知识的力量来自思考的深度,而非搬运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