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审视中的矛盾与思考
时常我会反思自己的缺点:是不是因为缺乏耐心?或者容易焦虑?还是两者的结合?当一个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出卖时间和体力时,如何能在这种情境下静下心来锤炼自己的技能?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根源。那么,人生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即使不为生计奔波劳碌,也依然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样的人不会焦虑,内心坦然,形成一种自然的力量,越是不计较得失,反而越容易获得。这有点像马太效应,即拥有越多的人往往获得更多。
那么,我们该如何消除内心的急躁,以淡然的态度面对生活呢?我认为,过度的责任感是焦虑的根源之一。如果我们能活得洒脱一些,自然就不会在意焦虑这个词。焦虑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当前的无能为力。这也涉及到对自己认识不够的问题。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不如他人,也是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有效方法。如果连这些都做不到,就可能会陷入折磨之中,心情低落,为未发生的事情担忧,过度的责任感会让自己喘不过气来。更可怕的是,自己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导致做事只有三分钟热度,整日自我怀疑。如此反复,焦虑可能会变成现实,最终毁了自己的人生。
我站在窗前沉思,思考今日的决定是否与未来的行动相一致。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我们的思想常常会像乱麻一样,不断变化。坚定信念显得尤为重要。我的思绪常常飘向远方,想起年少时在课堂上的心神不宁。我的注意力不在黑板上,不在老师嘴上,也不在书本上,而是在窗外的蝉鸣声、绿油油的水稻、婀娜的树木上。我善于伪装,老师不曾发现,只有在上才能体现出来。于是我选择了辍学,我不想浪费父母辛勤劳动赚来的钱。我宁愿自己打工,也不愿心安理得地浪费时间。辍学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个选择,当时我父亲表示只要我愿意读,他会无条件支持我。但他已经快六十岁了,而我仅上初中,强烈的责任感让我决定自己负责自己的人生。
后来的我虽没有后悔,但也尝到了没有文化和知识的苦楚。最大的痛苦就是无法专注于当下,无法专注认真地做一件事。习惯已经养成,对抗固然困难,但我明白只要我完成这件事,对我人生就有不同的意义。
村里的每年都会翻新,祭祀的祭品也丰富多彩,人们祈求的无非是身体健康、学业有成、财运亨通。但很少有人能实现这些愿望。我们并没有责怪神灵,心里想着总有一天会实现的。如果真的有一天有了好事发生,我们又会兴高采烈地去感谢神灵。你看,人是不是很有趣?我喜欢看喜剧片或喜剧节目,这些年的喜剧节目都很受欢迎,可能是因为生活过得不快乐,所以我们只能从外界寻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