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我们要深入探讨《伤寒论》中的第六条论述。此条描述了一种特殊的病症情况,称之为“温病”。
“太阳病”是六经辨证中的一个阶段,通常指的是感受风寒之后的外感病。典型症状包括、怕冷、头痛、身痛、脉浮等,类似于我们常说的“伤风感冒”。
这里描述的病症虽然也表现出,但患者并无怕冷之感,反而觉得热得厉害,并伴随口渴。这种状况在普通风寒感冒中并不常见。这种病症的实质是“温病”,一种以内热为主的外感热病。其病邪偏热性,主要损伤体内的津液。
进一步来说,如果此病人已经接受过发汗治疗(如使用发汗物),但体温却进一步升高,整个人像被火烤一样,那就已经发展成了“风温”。风温是温病的一种,病邪以风热为主,身体外表有热象,内部也有热。
风症状还包括“脉阴阳俱浮”,即脉搏两侧都呈现浮脉,多主表证或热象;“自汗出”,即不受外界刺激自然出汗;“身重”,感觉身体沉重如裹湿棉被,这实际上是体内有湿的表现;“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即患者嗜睡,言语不清,呼吸沉重打鼾,这都是体内热盛、湿气重、津液亏的表现。
接下来,如果医生误诊,错误地使用了攻(如大黄)来治疗,就会伤到体内的津液,导致小便不利、眼神呆滞、小便失禁等症状。这是因为本来病在里热虚津,不应该使用攻物,但物却导致了津液的严重流失,影响了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
还有一种误治是“被火者”,即用热疗的方法来治疗。这种方法不仅无法治愈疾病,还会导致脸色变黄、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类似惊痫的等症状。
《伤寒论》这一条的核心理念是强调:对于温病,不能采用发汗、攻下、火攻的治疗方法。唯一正确的做法是清热生津、保护津液。汤是一个重要的方,能够清热解毒、挽救津液。主要针对内热盛、津液伤的症状。
名医陈修园建议,对于既有实热又伴有津液大伤的病人,可以在汤的基础上加入麦冬、生地黄,甚至配合大黄来清实热。但前提是必须确保病人是“里热盛”的表现,如谵语、秘结、身热不退等。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就不能随意使用攻。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记载虽然放在“太阳病”这一章里,但它们并不是同一种病症。温病与太阳病在临床表现上有所相似,如都有的症状,但它们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完全不同。太阳病类似于初春寒气侵袭的风寒感冒,而温病则更像是盛夏暑热引起的中暑。在诊断与治疗时,我们需要做仔细的鉴别诊断,不要仅根据和脉浮就草率判断为太阳病,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怕冷、是否口渴等症状来准确判断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