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书写的方式与现今存在很大的差异。古人的书写是从右至左,逐行刻字或书写,而我们现在则是从左至右,逐行书写。更令人头疼的是,文言文中并无标点符号,这使得我们在解读时常因断句不当而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以广为人知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例,短短数语,在现代人的却衍生出多种解读版本。由于年代的久远,不同的断句方式配合不同的理解,产生了众多的分歧,甚至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那么,《道德经》流传两千年来,文言文的断句技术有没有进步呢?我们又该如何正确地断句古文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采用了一种称为“明句读”的方法。虽然文化的进步并未带来标点符号,但却催生了这种朗读断句的方法。越到后来的文言文章,其表达越精准,几乎不会产生因断句不当而引起的歧义。“句读”是文言文特有的一种断句方法。
在古文的世界里,没有标点符号的存在,古人读书首先要学会“句读”。“习六书,明句读”是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其中,“六书”指的是汉字的结字方法,而“明句读”则是关于如何正确断句、朗读文章的方法。
那么,何为“句读”呢?“句”代表一句话的完结,而“读”(du)则是停顿。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由于普通话与文言文的语言系统不同,我们阅读古文时大多已经接受了学者的标注。在阅读无标点的古文时,我们需要依靠自己的理解和句读技巧。
掌握句读的规律是阅读古文的关键。我们要深入了解古人的行文思路与表达方式。不同时期的文章其表达方式是有区别的,需要我们细细揣摩。
例如,在诗歌中,通过找到诗文的韵脚,我们可以更容易地进行断句。近体格律诗对字数、句数都有严格的规定,这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断句依据。而在上古时期,四言、五言的句式结构也依靠韵脚来进行句读。人善于使用排比、对仗的修辞方法,这也帮助我们进行古文断句。
唐宋之后的散文,句型开始散乱,但出现了许多标志性的字词帮助断句。这些虚词如“以”、“而”、“故”等,在文现的地方往往是断句的关键。古文中交谈常常用“曰”、“谓”、“对曰”等字表示,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断句点。
除了这些技巧,最重要的是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进入古人的思维意境,了解他的表达方式和语境,才能真正做到正确断句。那些读起来有声有色的朋友,是因为他们大量阅读古文,形成了文言文思维规律,了解了古人语境。
无论阅读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掌握中心思想永远是最重要的。对于那些熟悉古文的读者来说,“无他,唯手熟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