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时辰正好是30分钟,时间虽短但也能做不少事呢!

半个时辰正好是30分钟,时间虽短但也能做不少事呢!

乡愁中的麦田与蒲公英

父亲书信中提到,家乡的麦子再次迎来了金黄。信纸间夹带着几粒小米,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仿佛使我在这座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一丝宁静。

我的思绪飘回了儿时的那片麦田。那时,金色的麦浪翻滚,父亲的身影在其中若隐若现。他弯腰劳作的姿态,仿佛是大地的儿子,与土地紧密相连。我常常坐在田埂上,看着蚂蚁们辛勤搬运麦粒,它们排列整齐,不知疲倦。父亲也如此,从日出到日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深深的足迹。

父亲曾说:“麦子是有生命的。”他粗糙的手抚过麦穗时,眼神中流露出的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情。那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只觉得麦芒扎手,不如城里的玻璃弹珠有趣。如今回首,那麦穗中藏着的,是父亲辛勤劳作的岁月。

村中有个古老的磨坊,石头碾子转动时发出的声音,伴随着雪白的面粉从石缝中落下。我常常偷偷溜进去,看那一幕幕景象。独眼的赵大爷并不严厉,反倒是在我被抓到时,用粗糙的手抹去我脸上的粉末,塞给我一块刚蒸好的馒头。那馒头柔软无比,带着阳光的味道。

夏天的傍晚,村口的槐树下聚满了乘凉的人。妇女们纳着鞋底,男人们抽着旱烟,我们在大人嬉戏。王婶子爱讲鬼故事,每到紧张之处,她的声音提高,吓得我们尖叫。父亲会用沾满泥土的手拍拍我的头,带来温暖的感觉,鬼怪便都消失了。

村小学的两间教室容纳了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张老师教所有年级的语文,他的蓝布衫上永远沾着粉笔灰。不同年级的读书声与算术声混合在一起,竟也和谐共处。我最喜欢雨天,雨点打在铁皮屋顶上的声音与张老师温柔的课文讲解交织在一起,格外动听。

村外的那条小河是我们夏日的乐园。河水清澈,我们常去摸鱼。二狗子擅长抓鱼,他能静静地站在水中半个时辰,待鱼放松警惕,突然出手,往往能有所获。我们在岸边烤鱼,虽然腥气重,却吃得津津有味。

冬天的早晨,屋檐下挂满了冰溜子。阳光照耀下,它们晶莹剔透。我们小伙伴会跳起来比赛掰冰溜子,即使小手冻得通红也不在乎。那些冰溜子在我们手中挥舞,仿佛宝剑一般。回家后,母亲会用雪给我搓手,就流下泪来,那时的我不解其意。

如今身在二十三层的写字楼里,看着城市的灯火辉煌,我时常想起故乡的麦田和蒲公英。父亲仍在故乡的土地上辛勤劳作,他的影子与麦浪融为一体。地铁在地下穿行,带来沉闷的震动,就像我儿时在田间奔跑的心跳。乡愁是血脉中的庄稼,无论走得多远,总会在某个季节悄然生长。抽屉里的小米仍散发着淡淡的香气,那是故乡的味道,是乡愁的寄托。


半个时辰正好是30分钟,时间虽短但也能做不少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