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望家园之福】
张军,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副研究馆员,为我们揭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恭王府内一块特殊的“福”字碑的故事。
在恭王府的众多与“福”相关的建筑和景点中,如多福轩、福镜楼、蝠(福)池、蝠(福)殿等,有一块独特的“福”字碑深藏其中。这块碑位于花园滴翠岩下的秘云洞内,碑面上的“福”字大而独特,由康熙帝亲自书写并钤刻上“康熙御笔之宝”。整个字体笔意纵横,圆润中透着古朴和苍劲。
清朝的皇帝们对书写“福”字情有独钟,特别是康熙帝,他的书法水平在清朝皇帝中算是高的。嘉庆、道光年间的庄王府后裔奕赓在其著作中形容康熙御书的“清、慎、勤”三个大字为“神气尊严”。至今,人仍向往福、追求福,也喜欢书写各种形态的“福”字。恭王府内的这块“福”字碑因其特殊的字形结构和吉祥寓意而与众不同。
关于这块“福”字碑的来历,社会上流传着多种说法。有说法认为它是和珅从宫中偷来的,也有说法是辅仁大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移来的,甚至还有说法是恭王府管理者为了营销而“自造”的。通过历史证据和照片的比对,我们可以确定这块“福”字碑是恭王府的旧藏,源于某位府主。
直接证据来自1938年左右的文字记录和照片,它们产生于恭王府产权变更后不久。当时的恭王府被小恭王溥伟抵押给包士杰,之后被辅仁大学购得产权。辅仁大学拥有恭王府后并没有立即用作校舍,而是进行了改造前的考察和研究。当时的参观者包括梁思成、陈鸿舜和凯茨等人,他们在参观时记录了秘云洞内的“福”字碑。陈鸿澄的女儿陈岚女士后来捐赠了老照片,证明了这块碑文的存在和历史真实性。
关于这块“福”字碑的归属问题,我们可以从恭王府花园的历史入手探讨。现在的花园格局是在同治五年由恭亲王奕在原来旧园基址上重新落成的。这块碑文很可能是奕搜集而来的。也有证据表明奕曾经得到过一副拓写的“福”字并赠送给他的朋友宝鋆。宝鋆在诗中提到这幅字是康熙御笔所写,这也使得秘云洞内的“福”字碑与奕时期的存在产生了联系。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这块碑文是恭王府的首任府主和珅或第二任府主庆王永璘收藏的可能性。因为奕建园之前,府邸后面就已经有花园了。前任的花园旧物被奕继承使用也是合情合理的。至于这块“福”字碑究竟是如何进入恭王府的,还需要进一步的证据来证明。不过无论如何,“福”字碑已经成为了恭王府的“镇府之宝”,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祈福求福。同一个“福”字见证了古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