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头颅核磁检查,能发现脑袋里不少问题呢!

有些朋友一听说要进行影像检查,就仿佛要面对一场大战,想要迅速逃离。但实际上,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打怪升级一样,只有明确了解身体的状况,我们才能更好地打怪成功。影像仪器就如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帮助医生精准识别身体的隐患和疾病,是我们的健康守护神。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影像检查都带有辐射。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零辐射的神器——磁共振检查。

到底什么是磁共振检查呢?

磁共振检查,简称MRI,它能够清晰展示身体内部的骨骼、肌肉、关节、血管以及内脏等结构,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医生可以通过磁共振检查发现脑部的或是脊椎的损伤情况。

虽然名字中带有“磁”和“辐射”这两个词,但磁共振检查其实是没有辐射的!

磁共振检查的工作原理是在身体上施加一个强磁场,使身体内的原子核朝向磁场方向有序排列。接着,利用特定频率的电磁波进行激发,捕捉原子核返回原来状态所释放出的能量,形成MRI信号。简单来说,磁共振检查就像是一个“3D眼”,可以让医生从不同角度获得身体内部的清晰三维视图。

那么,为什么有时候做完CT还需要再做个磁共振检查呢?

CT和磁共振检查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已经做了CT检查,医生可能还需要通过磁共振检查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特别是在诊断系统疾病和软肌肉疾病时,磁共振检查能够提供更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规划。

磁共振检查也有一些禁忌人群和注意事项。虽然它没有辐射,分辨能力强,对脑、脊髓、脏器、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尤为准确,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随意进行。例如,体内装有人工耳蜗、心脏起搏器、胰岛素泵等电子装置的人,以及眼球内有磁性金属植入物者等都不能进行磁共振检查。对于某些特定情况的患者,如幽闭恐惧症患者、体内有不明材质金属异物等,需要经过医生的综合评估后才能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磁共振检查。

那么,进行磁共振检查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在检查前,需要去除全身所有的金属物品,如手机、手表、银行卡等。而且心脏起搏器和一些不明材料的支架等都不能带入检查室。在检查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静止不动,因为磁共振设备的运行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对患者的配合度要求较高。如果是增强MRI检查,注造影剂后,患者还需要在观察室内观察一段时间以确保没有不适反应。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诊断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检查方法。对于是否需要进行磁共振检查,一定要听从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