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汽车工业的漫长发展历程中,辅助驾驶技术从萌芽到如今的蓬展,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从最初的安全辅助装置,到如今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人们对于辅助驾驶的认识逐渐深化。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辅助驾驶的发展历程。
早期起源:安全辅助装置的诞生
在20世纪70年代,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交通安全问题开始凸显。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一些基础的安全辅助装置开始涌现。例如,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的出现,能够在车辆制动时防止车轮抱死,确保车辆在紧急制动时仍能控制方向,极大提升了制动安全性。随后,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的问世,能够根据车辆负载和制动情况,自动调节各个车轮的制动力,进一步优化制动效果。
功能拓展:提升驾驶的便捷性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传感器技术和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辅助驾驶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开始普及,能够根据前方车辆的速度自动调整车速,保持安全车距,减轻了长途驾驶的疲劳。车道偏离预警系统(LDW)也逐渐得到应用,通过摄像头识别车道线,当车辆无意识偏离车道时,及时发出警报提醒驾驶员,降低了因偏离车道而引发的风险。自动泊车辅助系统(APS)也开始出现在部分高端车型上,帮助驾驶员轻松完成泊车操作,进一步提升了驾驶的便捷性。
智能化升级:感知与决策能力的增强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传感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辅助驾驶技术迎来了智能化升级。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成为主流,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多种传感器协同工作,为车辆构建起更全面、精准的周围环境感知体系。以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为例,通过摄像头视觉识别、毫米波雷达测距测速等技术手段,结合强大的算法和算力,实现了自动辅助导航驾驶、自动辅助变道等功能,让驾驶变得更加智能和高效。
法规与行业规范:保障技术的健康发展
随着辅助驾驶技术的广泛应用,相关法规和行业规范也逐渐完善。为了明确辅助驾驶技术的定位和规范其发展,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制定了严格的级别划分标准。汽车工业也在积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规范,以保障技术的健康、有序发展。车企也在不断加强自律,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进一步保障消费者权益。
辅助驾驶级别划分简介
按照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AE)制定的标准,辅助驾驶被划分为6个级别,从L0到L5。L0级表示无自动化,车辆完全由驾驶员操控;L1级表示驾驶辅助,车辆具备单一的自动控制功能;L2级表示部分自动化,车辆能够同时控制横向和纵向运动;L3级表示有条件自动化,在特定条件下车辆可以完全自主驾驶;L表示高度自动化,车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能自主驾驶;L5级表示完全自动化,车辆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完全自主驾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