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曲是在元代盛行的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者都以北曲为演唱形式。在元代文学中,散曲是主体,但杂剧的影响和成就却远超散曲,因此有时人们会用“元曲”这个词单指杂剧。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杂剧”和“散曲”这两个概念。
杂剧有多种形式,包括宋杂剧、金院本和元杂剧等。其音乐形式北曲,是一种早期的以曲牌体为特色的重要声腔系统。它融合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对南戏以及明代以来的南北各种地方声腔剧种产生了深远影响。
杂剧起源于唐代,当时是指歌舞以外的节目。到了宋代,它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表演形式,包括歌舞、音乐、调笑和杂技。随着宋室的南迁,杂剧也分为南北两路发展。南方的杂剧与宋杂剧有所不同,称为南戏或戏文,产生于浙江温州,也被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注重故事情节,结构灵活可调,而宋杂剧则基本由三段构成。南戏虽然起初不讲究宫调,但后来也形成了集曲成套,曲牌的连接也有一定次序。
到了元代,杂剧经过发展成熟,与南戏在戏剧舞台上各占一席之地。元曲包括元杂剧和元代散曲两部分,是在金院本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13世纪后半期,元杂剧在戏剧界占据重要地位。其结构显著特点为四折一楔子,一人主唱,曲白相连。折相当于一场戏,场景可变换。楔子篇幅短小,通常作为序幕或剧情过渡。元杂剧剧本注重舞台性,角色分工类型化,以类型化、象征化的手法表现内在情绪。内容多为民间传唱的故事,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杂剧由三部分构成:宾白、唱词、科介。三者相互配合,推动剧情发展,刻画人物性格。白有韵白、散白等,起串联唱词、交代内心活动、人物间交流的作用。科介包括人物动作、表情、武打、舞蹈以及音响效果等。唱词是在音乐上采用联套方式,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子组成。
元杂剧的音乐北曲,是形成于北方的一种曲牌联套体声腔系统,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歌曲等音乐元素。
散曲在元代被称为“乐府”或“今乐府”。其名最早见于明初期朱有敦的《诚斋乐府》,散曲最初只含小令,不包括套数。明代中叶以后,其范围逐渐扩大。散曲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是一种与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金元时期的散曲在北方起源,故又称北曲。它主要包括小令、套数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形式。
小令又称“叶儿”,源于唐代的酒令。此外还有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数支小令联合而成。套数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必须押韵相同,有尾声,由同官宫调的两个以上的单曲连接而成。除此之外还有带过曲等其它形式。散曲从结构上还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它是独立的文体,具有特定的艺术特性。
这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十分丰富多彩,展现出了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对于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