岌岌可危可以形容感情吗

岌岌可危可以形容感情吗

有一期《少年说》节目中,一个初一的男孩在台上向老师和同学们表达了自己的愿望,那就是要改掉爱撒谎的毛病。小时候,他常常听到人们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为了让他人觉得他独立,他就开始到处“哭穷”;听到老师说勤俭节约是好习惯时,他就天天吃同学的剩饭。他这样做,其实只是为了让大家注意到他、喜欢他。然而事与愿违,当谎言被后,他遭到了孤立。

关于撒谎,相比于其他不良行为,人们似乎觉得更加不可原谅。大多数人认为撒谎不仅仅是一个缺点,更是一种品格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撒谎,那么长大后岂不更加严重?

孩子撒谎真的意味着品格不好吗?我们肯定会担心。对于小孩子来说,撒谎和品格并不完全对等。《妈妈是超人3》中有一幕,贾静雯的女儿咘咘因为情绪不好,在音乐课前做出了推搡妹妹的行为。在被问及原因时,咘咘最初选择沉默,后来才怯生生地说是想抱抱妹妹。显然这是一个谎言,但也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本能反应。

事实上,除了避免惩罚而选择撒谎之外,2-4岁的孩子有时会因为分不清想象和现实而说出让人误解的话。这是因为他们的认知水平不够,他们会把想象或最深刻的感知表达出来。他们的思维跳跃,因此有时会造成大人误解的“说谎”现象。而5岁以后的孩子才逐渐开始有意识地撒谎,甚至思考如何不被大人识破。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孩子撒谎,背后一定有其原因。据统计,儿童说谎的原因中,有67%是因为害怕被嘲笑;有10%与孩子的想象和夸张有关;只有20%的孩子是故意说谎。如果父母不能意识到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采取错误、粗暴的态度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甚至超过谎言本身。

在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你是如何学会撒谎的?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当你犯错后,父母希望你诚实,但当你诚实后,换来的却是责备和打骂。这种经历让人产生了一个观念:既然说实话也会受罚,那不如直接撒谎。父母在面对孩子撒谎时,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和动机,而不是简单地给予教训。

撒谎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多伦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Kang Lee曾做过一个关于孩子撒谎的实验游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撒谎的比例在上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纵容孩子撒谎,而是需要正确引导。

当孩子撒谎时,引导比惩罚更有效。例如,田亮提到他的女儿森碟为了测试父母的爱而编造了脚疼的故事。当父母给予关爱和回应时,谎言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揪住孩子撒谎的行为不放可能会让孩子感到羞愧和自责,同时也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和爱的关系。父母的第一反应至关重要。如果父母能够包容和接纳孩子撒谎的事实,消除他们的恐惧并且耐心引导,那么谎言就会失去滋生的土壤。

在《游戏力》一书中,劳伦斯科恩博士将孩子需要关心和爱护比作一个杯子,需要不断地蓄水。只有当杯子里充满爱的时候,孩子才能自信阳光地成长。父母的打骂、责罚或冷只会让“爱之杯”更快地空掉,让孩子更缺乏安全感。父母应该用温柔而有约束力的爱来填满孩子的“爱之杯”,陪他们一起成长。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作者菈妈强调在理解和引导孩子的过程中要充满爱和关怀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本文来源:凯叔讲故事)


岌岌可危可以形容感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