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在项目范围管理中,”确认范围”过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主要目的是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选项B)。此过程确认项目范围已经按照合同或项目文件的要求完成,并确保所有可交付成果均已满足质量要求。选项A是制定详细的项目范围说明书的过程,选项C是关于创建工作分解结构的过程,选项D是收集项目干系人需求的过程。
题目:某项目的BAC(基准预算成本)为1000万元,EV(已实现价值)为600万元,AC(实际成本)为650万元,那么项目的ETC(估算完成成本)是多少?假设当前偏差为典型偏差。
答案:ETC约为541.67万元。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CPI(成本绩效指标)=EV/AC=600/650≈0.923,然后利用公式ETC=(BAC-EV)/CPI计算得出ETC≈433.33万元。注意题目问的是ETC而不是EAC(实际完成成本)。
题目:在项目风险管理中,”风险再评估”应当在何时进行?
答案:”风险再评估”应该定期进行,或在发生重大变更时进行(选项C)。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贯穿项目的全生命周期,因此风险再评估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而进行的。
题目:以下哪种结构中项目经理的职权最大?
答案:在项目型中,项目经理拥有最大的职权(选项D)。这种结构通常是为特定项目设立的,因此项目经理在资源分配和决策方面具有较大的权力。强矩阵次之,而弱矩阵和职能型中项目经理的职权相对较小。
题目:在项目质量管理中,”控制图”的上控制限和下控制限通常如何设定?
答案:控制图的上下控制限通常设定为均值3(选项C)。这是统计过程控制中的标准做法,可以涵盖大部分的数据点,帮助项目团队及时发现并纠正潜在的问题。
题目:某项目关键路径上的活动A的最早开始时间是第10天,最晚开始时间是第15天,活动持续时间为5天。该活动的总浮动时间是多少?
答案:该活动的总浮动时间是5天(选项B)。总浮动时间=最晚开始时间-最早开始时间=15-10=5天。关键路径上的活动总浮动时间通常为0,但题目中并未明确说明活动A是否在关键路径上。
题目: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投标人会议”通常在哪个过程进行?
答案:”投标人会议”通常是在实施采购过程中进行的(选项B)。这个过程是为了确保所有潜在卖方对采购要求有清晰一致的理解,促进有效的竞争和合作。
题目:在项目沟通管理中,哪种沟通方法最适合向大量干系人发送项目状态报告?
答案:推式沟通(选项B)最适合向大量干系人发送项目状态报告。这种方法允许信息发送者将信息推送给特定的接收方,如通过电子邮件或项目网站发布状态报告。
题目:在项目干系人管理中,”权力/利益方格”中处于”高权力-高利益”象限的干系人应采取何种管理策略?
答案:对于”高权力-高利益”象限的干系人,应采取”重点管理”策略(选项A)。这些干系人对项目的影响最大,因此需要对他们的期望和参与度进行密切管理,以确保项目的成功。
题目:项目收尾阶段,哪项工作不属于行政收尾的内容?
答案:项目后评价(选项D)通常不属于行政收尾的内容。行政收尾主要包括移交最终产品、收集经验教训和释放项目资源等工作。项目后评价更多的是层面的活动,用于评估项目的整体表现和改进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