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鞋样子
回想起五零六零后的时光,我们是否还记得母亲亲手纳制的千层底布鞋?那时,每家都会用旧报纸制作鞋样子,母亲便依据鞋样裁剪布料,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熬到深夜。虽然如今布鞋已无人制作,但那发黄的鞋样子和母亲低头做鞋的身影,却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中。那份温馨与感动,一辈子都难以忘怀。
二、水汆子
那细长如桶的水汆子,只需往灶里一插,便可快速烧开一壶水。昔日,家家户户没有暖水瓶,茶水只能以棉套保温。水汆子的出现,让待客之道更为便捷。老伙伴们,你们家中是否也曾用过这水汆子烧水?
三、煤油灯
煤油灯承载着老一辈人的回忆。在那个尚未通电的年代,家家户户都依靠它照亮黑夜。虽然现在已使用电灯,但在一些偏远地区,煤油灯的身影依然存在。这盏小灯不仅照亮了我们的家,更温暖了我们的心。你是否还记得,曾围坐在煤油灯下听故事的场景?
四、火钳子
火钳子,这个农村家庭曾经必备的物件,无论是烧柴做饭还是冬季取暖,都离不开它。后来,它还被用于夹取蜂窝煤。如今,街上的保洁员仍在使用它捡拾废品。这个实用的物件,最早被称为”火筴”,在《茶经》中就有记载。
五、黑白电视机
那台黑白电视机,是否也勾起了你童年的回忆?它曾是全家人的宝贝,晚上邻里都会在一起观看《西游记》。虽然画面略显灰白,但那份热闹与欢乐,至今回忆起来仍让人心生暖意。如今电视虽大且清晰,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你家中第一台电视是怎样的呢?
六、梆子
梆子,这个曾经在生活中有着多种用途的物件,如今已难见踪影。它曾被用于招揽生意、报时辰等。在古时候,更是有巡夜人用梆子防火灾。如今影视剧中的”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的吆喝,便是源于此。
七、轱辘井
看到那长满青苔的辘轳井,便想起了小时候打水的情景。那时候村里没有自来水,全靠这口井维持生活。清晨时分,井台上便排起了长队。摇动辘轳的声音回荡在乡间。虽然现在家家通了自来水,但这些美好场景仍历历在目。你小时候是否也曾打过井水?
八、篦子
回想那时生活艰苦,家中阴暗潮湿,洗澡成了奢望。在这种环境下,虱子跳蚤便乘机侵袭。上学时,头上长虱子的同学常常遭到疏远。而篦子便成了最管用的工具,既能梳头又能抓虱子。如今虱子已难觅踪迹,篦子这一老物件也愈发罕见。
九、折子
折子在农村中用于秋收后囤放粮食,将粮食一圈圈围起,既省空间又通风。六七十年代,谁家粮仓没有几个折子呢?你是否还记得如何使用折子围放粮囤?
十、石碾子
大石碾子曾是生产队的宝贝。好天气时,乡亲们牵着毛驴背着粮食去碾米。金黄的稻谷在碾下转几圈,便碾出了白花花的大米。如今生活虽已改变,”推磨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顺口溜已实现,但那些热闹场景却成为最珍贵的童年记忆。
看完这些老物件,是否让你回忆满满?那些年使用过的、见过的,如今已难以寻觅。它们不仅记录着我们的童年,更见证了生活的变迁与改善。最让我们怀念的,还是当年一起使用这些物件的亲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回忆和感受,让我们一起重温那些温暖的旧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