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嫡出和庶出,虽然现代社会已经实行了一夫一妻制,很少有人能够接触到这种概念。但在古代的一夫多妻制度下,这种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嫡出指的是正妻所生的孩子,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被称为嫡子或嫡女。而庶出则是指除正妻以外,其他妾室或媵所生的孩子,这些孩子统称为庶子或庶女。尽管他们拥有同一个父亲,但在社会地位上,嫡出和庶出的差距却非常大。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嫡子和庶子的差异。在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制是核心原则,意味着只有嫡子中的年长者才有继承权。这一制度在西周时期已经明确规定,并且一直贯穿整个王朝。如果嫡子不幸去世,继承权会优先考虑到嫡孙和嫡次子。具体的继承顺序也受家长意愿的影响。现在欧洲王室所遵循的继承顺序,以及朱元璋死后传位给朱允炆的决策,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都是正妻所生的孩子,也不一定都是嫡子。比如,你原先是小妾,生了一个儿子后,后来成为正妻又生了另一个儿子。那么,第一个儿子由于是在你作为小妾时所生,便不是嫡子,而第二个儿子才是。纣王之所以能继位,就是因为他母亲在成为时生了他。而微子启则是因为其母为妃子时所生,所以纣王才有继承权。
从这些继承权的差异可以看出,嫡子享有优先继承权,能够继承父辈的权力和地位。而庶子则没有这些。在宗法制下,嫡长子可以继承,其他庶子则为诸侯,地位降了一级。在普通家庭中,嫡长子也拥有继承权。如三国时期的袁术和袁绍,虽同出一门,但袁术是嫡长子,拥有继承权,而袁绍虽为长子却是庶出,只能屈居人下。
在日常生活中,嫡子的待遇也远超过庶子。在一些家庭条件较差的家庭中,庶子的地位甚至与仆人无异。在衣食住行方面,庶子的级别都低于嫡子。虽然在我国社会后期这种思想逐渐淡化,但在李氏时期,这种制度被完全继承下来,庶子在家中毫无地位可言。
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嫡女和庶女的差异。与嫡子和庶子的划分相同,她们之间的区别也取决于是否为正妻所生。在古代男权社会中,重男轻女是普遍现象,女性的社会地位较低。即便是这样,嫡女和庶女之间的地位仍有差距。不过相较于嫡子和庶子的差距来说,她们之间的差距要小一些。
这是因为古代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没有继承权,仅仅是男性的附属品。尽管都是附属品,但嫡女和庶女在总体社会地位上相差不大。在日常生活中她们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嫡女在家中的地位优越,在衣食住行方面都有较好的待遇。而庶女则地位较低,有的甚至与家中的丫鬟无异。《红楼梦》中的赵姨娘便是典型的例子。她出身丫鬟,其女儿在家中的地位也不高,受到其他嫡女的轻视和丫鬟的鄙视。
在出嫁时,嫡女和庶女之间的悬殊差距也显得尤为明显。相亲时,即使她们看上同一个男性,嫡女往往拥有优先选择权,且出嫁时的嫁妆和规格都相对较高。而庶女在选择对象方面的权力相对较小,出嫁的规模也相对较小。这种情况也会因她们母亲在家中的地位和出身而有所不同。
相对于嫡子和庶子而言,嫡女和庶女之间的差距较小。但嫡出在很多方面都比庶出的规格要高一些。这种差异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的,无法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