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化进程的迅速展现
自2007年起,密歇根州意外地出现了大量野猪。这些野猪沿着溪流和排水沟寻找食物,几乎不挑食,从农作物、植物种子到喂鸟器里的食物、猫粮、狗粮,甚至是鹿的尸体和中的鸟蛋,无一不被它们所吞噬。更有甚者,它们还会在溪流中捕捉青蛙。
野生动物生物学家克里斯汀布朗在加州自然资源部的调查中发现,这些野猪的行为远不止于食腐。它们还会猎食幼年鹿。这些野猪并非凭空出现。研究发现在吉纳西、拉皮尔、希亚瓦西和奥克兰北部地区,这些野猪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家猪的野化。即使原本是家猪,一旦逃到野外环境,短短几个月内,它们就能长出浓密的毛发和獠牙,性格也变得更加具有攻击性。
密歇根州人类活动区与自然的交界地带设有许多标准围栏,目的是阻挡鹿和麋鹿的进入,但这些围栏却无法阻止身材较为矮小的野猪和家猪的穿越。部分家猪意外逃逸后,跨越围栏,恢复野性,并将改造过的基因传递给当地野猪,使得野外猪群的适应性增强,威胁性也随之上升。
关于家猪与野猪
家猪(Sus scrofa domesticus)与野猪(Sus scrofa)在生物学上虽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亚种。早在9000至10000年前,人类在中东和等地开始独立驯化野猪。最初的野猪因其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人类只能选择最温顺的个体进行繁育,随后再挑选其他如生长快速、肉质优良等性状优良的个体,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繁育,最终形成了家猪。
尽管家猪品种繁多,但其基因多样性远低于野猪。但它们之间依然能够杂交并产生后代。家猪的体型较野猪大,有专门用于产肉和制油的品种,但其骨骼相对较为脆弱。尽管家猪身上也有毛发、獠牙,但相较于野猪,其毛发较为稀疏,獠牙也有所退化。
野猪虽然体型较小,但身体更为硬朗,骨骼厚实。其身上覆盖着的毛发,背部有鬃毛。野猪的獠牙长达10厘米,既是挖掘工具也是战斗武器。
关于野化后的獠牙生长
家猪回归野外后长出獠牙的现象实际上非常正常。即使在未回归野外的情况下,家猪也有能力长出獠牙。这是因为回归野外后,家猪的基因潜能得到了释放。在早期人类繁育野猪时,人们刻意消除了家猪的攻击性基因,而獠牙发达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强的攻击性。我国古代《齐民要术》中就有“去其獠牙,免其斗伤”的记载,说明当时人们就知道要人工遏制家猪的獠牙生长以确保养殖安全。
除了自然生长的獠牙外,人类还会对家猪进行和修剪獠牙。现代商品猪普遍进行,使得公猪的雄性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而雄性激素正是驱动獠牙生长的关键。实验显示,未的公猪每月獠牙可增长0.3厘米,而后的公猪则几乎不再生长。
家猪被人类选育虽然形态和特征有所改变,但它们体内的BMP4基因依然存在。研究表明,野化仅6个月的公猪睾酮水平飙升到家猪的4倍,BMP4基因的表达量也跃升2.3倍。这种骨形态发生蛋白刺激牙髓干细胞分化成为成牙本质细胞。家猪长出獠牙后,会利用獠牙挖掘和战斗,这些行为可能激发牙胚中的FGF10基因,促使牙根持续生长。
虽然人类能够迅速改变物种的形态和特征,但潜藏在深处的基因依然强大。家猪原本就有长獠牙的能力,野化只是让这个生长过程变得不受约束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