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坑鲤鱼调漂最佳方法

黑坑鲤鱼调漂最佳方法

突然一个钓友好奇地询问:野钓时,究竟是一钩触底一钩悬浮更好,还是双钩都触底的调漂方式更合适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可能会长篇大论,从钓什么种类的鱼、浮漂的选择、线组的搭配,再到饵料的轻重等都会详细解释。但这次,我简洁明了地回答:双钩到底更合适。甚至进一步分享了具体的调漂方法,即将浮漂调至水平状态,然后钓两三目,或是稍微调整调目和钓目,例如调3钓2、调3钓3等。

理论上来讲,冬天的鱼口比较轻,我们需要更灵敏的钓法。表面上看起来,一钩触底一钩悬浮的状态似乎更灵敏,但为什么还推荐双钩到底的钓法呢?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继续了解。但请注意,我的观点不一定完全正确,这只是我个人的习惯和看法。

需要注意的是,灵敏并不等于能钓到鱼;同样,双钩到底也不意味着过于钝。冬季的鱼行动缓慢,张口吸饵的力度较小,因此在装备选择和钓法上需要更加精细和灵敏。我们所说的“灵敏”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包括细线、小钩、小浮漂、小饵团等等,并非仅仅调整某一项就能实现。

在浮漂的调钓方面,灵敏的定义比较特别。例如,当钩子小、比重轻时,鱼可以轻易地一口吸入,这样我们一旦看到浮漂有动作就可以迅速提竿,提高命中率。调钓灵敏并不意味着可以提升命中率,有时候过于灵敏反而会导致误判。

至于钓得太钝当然也不适合冬季作钓,这里主要指的是过于钝的情况,比如子线弯曲得很厉害,铅坠都到底了。而像一钩躺底一钩轻触底的状态并不算太钝,因为还有一根子线是笔直的。为什么双钩到底的状态比较适合野钓呢?这主要与野生鱼的吃饵方式有关。

除了部分如草鱼、鲢鳙、鳊鱼、翘嘴等在中层或上层活动的鱼种,大部分底层鱼如鲤鱼和鲫鱼在觅食时都更倾向于贴着底部寻找食物。这是因为它们平时找食物时就习惯贴着底,如鲤鱼喜欢拱底觅食,而鲫鱼则习惯头朝下尾朝上地进食。

鲫鱼偶尔也会起浮,比如去水草丛中觅食或上浮抢食饵料等。但冬天鱼的活性不高,大部分时间还是会贴底觅食。饵料贴着底部更符合它们的觅食习惯,也会更顺利一些。

当然并不是说一钩触底一钩悬浮就钓不到鱼,鱼仍然可以吃下钩。即使你直接钓离底,双钩悬浮也能钓到鱼,但这样可能会导致信号比较杂乱,增加空竿率。

而在黑坑钓鱼则另有一套调漂方式。黑坑的鱼是养殖鱼,它们需要自己找食物,而野生鱼则更倾向于等待食物。由于养殖场投放的是浮水料,养殖鱼就形成了上浮吃饵、抢饵的习惯。我们在钓黑坑时经常会遇到鱼离底接口的现象。此时更适合使用长脚短身长尾的枣核漂,要求翻身快、到位慢,子线也要长一些,一般都在20cm以上。至于饵料,需要比重轻、雾化好。

至于调漂,一般是调高钓低,比如调七八目,钓两三目。在冬季可能会略微调低一些,但不会像野钓那样调至水平状态。而枣核漂、长子线、调高钓低的装备和调钓方式都是为了让饵料下降慢一些,有利于远处的鱼发现并截食。

至于冬季野钓鲫鱼常见的调漂方式以及不同调漂方式下钩饵在水下的状态,我认为在实战中“调目”是首要的。野钓鲫鱼最常见的调法是调至水平状态后钓鱼目数在一二目至三四目之间。当然有人说调至水平状态不好并列举诸多理由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至于效果如何还是得看个人的体会和心得。对于使用商品饵料钓鱼的话可以将调目稍微增加一些比如调个三四目钓目还是一样不变动个人在冬季作钓更喜欢调低钓低调目基本控制在五目以下常用的是调三五以及调至水平状态开始垂钓时钩饵在水底的状态是和调目钓目饵重钩重密切相关的要完全弄清楚并不容易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讲解不过前面已经提到冬季一般以调低目为主在调完漂后可以挂一颗饵料进行测试如果这颗饵料能够把剩余的目数全拉入水中那么挂上双饵后无论钓几目最终的状态基本都是一钩到底一钩触底如果实在不清楚钩饵状态就从钓两三目开始如果感觉抓不到口或者空竿率很高就慢慢往上推漂直到能顺利上鱼以上只是个人观点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一起讨论


黑坑鲤鱼调漂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