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笑皆非的意思解释

啼笑皆非的意思解释

2016年,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项重大公告:对于尚未解读的甲骨文,成功破译单字者将可获得10万元的奖励。

公告发布后,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探索之门,目前仍有2000多个甲骨文等待解读,这意味着潜在的财富高达2亿!

残酷的现实是,自公告发布以来的三年多时间里,只有一人成功破译了一个字,这位幸运儿名叫蒋玉斌。

那么,这个价值“一字万金”的字究竟是何字?又是如何被逐步解读破译的呢?

一、揭秘“一字万金”

这个字竟然是——蠢。

要揭开这个字的秘密,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破译甲骨文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研究文字形态

破译甲骨文的先驱孙诒让先生创的“据形考释”是认识甲骨文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甲骨文具有极强的象形性,研究时首先会根据其形态进行推理。例如,“人”、“牛”、“猪”等字,看起来就像简笔画,一眼就能识别。

对于这个“蠢”字,它看起来很像一颗种子,我们初步判断它可能与粮食、植物有关。

第二步:研究文字的传承

汉字与其他文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自带的传承性。从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到今天的简体字,无论汉字如何演变,都有其相似的特点。

通过与甲骨文最接近的商代文字——刻在鼎等器物上的金文对比,发现这个字的形状与“屯”字十分相似,表示一颗种子扎根,有定居之意。这也符合我们第一步的判断:与粮食、植物有关。那么这个字真的是“屯”字吗?

第三步:结合文献与考古研究

这也是确定甲骨文的最后一步。从商代的一些典籍中发现,每次出现这个字的时候,后面通常会跟着一个词——方国,即商王朝的附属国。这些附属国往往不分,经常发生。

商王朝出兵平定这些附属国后,它们就会安顿下来。难道这个字真的表示“屯兵”的“屯”?

蒋玉斌先生对比了“屯”字的演变过程,发现这个字的形状与篆书中的“屯”字十分相似。但为什么读作“蠢”呢?

从字形上看,最初这个字指的是春天的植物破土而出,开始长出枝叶。后来,人们为了更生动地表示这个字,在这个字的下面加了两个虫子,意味着春天大地复苏,万物开始“蠢蠢欲动”。冬眠的虫蛇在春天苏醒后无序、盲目的,用来形容那种到处乱动的状态或样子。

但用像虫子一样的意思来表示显然不太好,而且这个字常常与不好的评价联系在一起。蒋玉斌先生解释,在甲骨文里这个字常常用来表示那些不安分的附属国,如的夷国被称为“蠢夷方”,不安分的盂国被称为“蠢盂方”。读这个字为“蠢”的话,就能读通西周金文里出现的“蠢淮夷”“蠢猃狁”,这些都是先后被征讨的方国部落。这种释读与先秦古书中的说法完全一致。例如,《墨子》中记载大禹征讨三苗时说“蠢兹有苗、昏迷不恭……”;《尚书》中周王室对的殷商称“蠢殷”;《诗经》中周宣王的大臣方叔征讨南方的荆蛮时作诗称“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清华简《说命》记载“我先王灭夏,燮强,捷蠢邦”等。西周金文的写法稍作变化,就跟《说文解字》中列出的古文“蠢”相合。蒋玉斌说:“‘蠢’本来就有‘动’的意思古代把一些不安分的方国部族称作‘蠢邦’等。‘蠢’带有贬斥的意味现在大家所常用的‘愚蠢’‘笨拙’等意义其实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既然如此为何非要弄得像虫子乱动一样不安分呢?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不是蠢又是什么?二、“蠢动”是如何变成现代的“愚蠢”?古时候人们用不同词语来描述一个人脑子不好使如孔子说的“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是最聪明的人而“下愚”则是最愚蠢的人。《荀子》也提到把对的当成错的和把错的认为是对的被视为愚蠢也就是傻的意思用现在常说的词就是智商不灵光说话表达能力不强可以说一个女孩子单纯用傻白甜来形容这里的重点词是笨而不是单纯指傻或白甜实际上在古代笨也是形容一个人单纯可爱的意思但是现在很多人往往用一个词来替代另外一些相近的意思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两个字含义变得十分相近或者有所交集意思就是坏人陷害无诡也就上当受骗了有


啼笑皆非的意思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