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不少市民觉得年味越来越浓,认为从小年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但在老青岛人的记忆中,过年的序幕其实从腊月初八就已拉开。这段时间的筹备和忙碌,特别是赶大集这一环节,更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在青岛的历史记忆中,每年腊月初八都会有一场盛大的年货集市,那时的四方路是最繁华的中心地带。在上个世纪的前半段,青岛的商铺在正月初一到初五期间都会歇业,因此市民们必须在年前储备足够的年货,这也使得当时的集市格外热闹、规模庞大。
从腊月初八开始,四方路及其周边道路上就会摆满各式各样的摊位,每个摊位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做准备。当时的习俗中,购买碗筷、添置新衣是必备的步骤。不同的道路上有着不同的商品,比如芝罘路上是蔬菜和果品,黄岛路上是鸡鸭鱼肉,易州路上则是春联、“福”字和年画等。四方路的东边卖锅碗瓢盆,西边则是服装鞋帽,而博山路上到处都是儿童玩具,潍县路上则了书摊和文房四宝。当年的年货大集总是人山人海,许多人甚至一天要逛好几趟。
如今四方路已很难看到如此浓厚年味的集市,但李村大集、王哥庄大集和辛安大集仍然保留着原汁原味的过年氛围。特别是李村大集,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初七都会举行盛大的集市活动。在过去,李村河的河道曾经是临时的集市场所,如今经过多次改造,已经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大型集市。
每逢腊月的那几个重要年集期间,李村大集都会迎来最为热闹的景象。特别是对联市,各种吉祥话语的大红对联挂满河道,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像卡子、箅子、布老虎、拨浪鼓等充满年味的物件,也能在这里找到踪迹。除了李村大集之外,王哥庄大集和辛安大集也逐渐成为市民们关注的焦点。王哥庄大集主要以售卖年货为主,其中大馒头和海鲜是特色商品。而辛安大集的民间工艺品如剪纸、风车、绣花鞋垫以及泥老虎等,让集市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氛围。
除了赶大集之外,老青岛人过年时的习俗也深受大家喜爱。例如从小年到除尘、写对联、剪窗花、裁新衣、蒸馒头等等都有明确的时间和顺序。小年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吃一顿饺子,更重要的是送灶王爷这一民俗环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饺子、糖瓜等供品,希望灶王爷吃了糖瓜后嘴甜,只讲好话。
自腊月二十四开始,家家户户便进入了忙年的状态。除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家家户户都会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营造出新年焕然一新的氛围。年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蒸饽饽,由于老青岛有初一至初五不烹饪的习俗,因此年前必须准备好这五天所需的面食。
那时的面食品类多样,如借助枣木卡制作的各种形状的面食、枣饽饽、豆包和年糕等。每一种面食都寓意着吉祥和美好。
除夕是过年最关键的一天,白天的主要活动是包饺子和筹备年夜饭。夜晚则是家人团聚、享受美食的时刻。年夜饭注重讨个好彩头,餐桌上必有鸡和鱼,寓意吉庆有余;为了多子多福,会准备莲子羹;四喜丸子也是必不可少的佳肴。
年夜饭的最后四道菜有特定的顺序和对应的吉祥话语。每道菜在上桌时都会说出吉祥话,增添过年的喜庆氛围。吃完团圆饭后还要进食饺子,那时的饺子有素馅和肉馅之分,分别寓意平平静静和吉祥如意。
若想感受过年的民俗氛围,庙会是一个好去处。在上世纪前半叶的青岛,有天后宫庙会、玉皇庙庙会、于姑庵庙会和竹子庵庙会等。其中,天后宫庙会最为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各种小摊位,吸引了许多游客和市民。庙会上还有各种表演和活动,如面人、糖人、拉洋片等,都让人流连忘返。
如今青岛仍然有许多节会值得一逛,如萝卜会和糖球会。在这些节会上,可以品尝到各种美食、观赏到民间艺术表演等。海云庵糖球会就是其中之一,每年正月十六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除了能品尝到各种美食外还能观赏到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茂腔、柳腔等。这些活动都让人感受到浓厚的年味和文化氛围。此外今年还有一些老游戏比赛如滚铁环陀螺赛等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童年的乐趣和怀旧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