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寒冷的天气逐渐逼近,晚秋时节已经悄然来临。在这个霜降之后、立冬之前的时刻,大自然展现出一片霜秋的美景。
霜秋并非一定要有霜,但它的天空清澈如洗,月光皎洁明亮,万物显得清凉而明朗,这种美景被人们冠以“霜”字的美誉。
大多数植物已经过了最繁荣旺盛的时期,在严寒的气温下,树叶凋零,进入一年的休眠期。大自然丰富多样的生命力并未因此消退。野菊和细小的草本在草原和林下茁壮成长,而一些适合秋季生长的树木也适时发芽开花,比如那美丽的桂花和木芙蓉。
木芙蓉原产于我国湖南近水山林地带,是一种依托湿地和潮湿山林而生的小灌木和小乔木。它们的繁殖能力极强,掉落的种子和折断的枝干都能生长,是湖南原始丛林中天然的植物。
在古代,游走在山林的部落会采集木芙蓉的花作为食品,而木芙蓉的树干树皮则可以提炼纤维,用于织布或制成绳子。
早在先秦战国时,屈原流放至楚国边境的湖南地区时,就曾与当地的部落山民同吃同住,采集包括木芙蓉在内的各种植物。至今,芙蓉花仍然常见于南方菜肴,比如芙蓉粥、溜芙蓉花片等。
唐朝以后,随着繁荣、物流畅通,芙蓉花及其纤维制品如芙蓉帐等逐渐流传至北方。湖南因此有了“芙蓉国”之称。由于木芙蓉秋季开花且容易成活,晚唐时期的四川成都广泛种植木芙蓉,成都亦有“芙蓉城”的美誉。
木芙蓉在晚秋绽放,绿叶红花给人带来春天的温暖感觉。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道:“芙蓉帐暖度春宵”。将芙蓉与牡丹并称为唐朝的盛世之花。
中唐时期,白居易被贬谪到江西九江,那里的江边依然生长着茂盛的木芙蓉。他曾在诗中描述,江边的园林里木芙蓉盛开,红花绿叶美不胜收。比起常见的枫叶萧瑟的秋景,这里的园林因木芙蓉的繁花而显得生机勃勃。
可以说白居易对这里的木芙蓉花开极为欣赏,晚秋时节,绿树红霞给人一种繁荣美好的感觉。北方虽然也有木芙蓉种植,但如此大规模、如此艳丽的花景却难得一见。
于是,他邀请宾客在江边的木芙蓉花下共饮,欣赏这美好的景色。他将木芙蓉比作树上盛开的莲花,担心人们因秋来无美景而下酒助兴,但实际上树上的莲花——木芙蓉正在盛开。
实际上,木芙蓉被称为“拒霜花”并非始于苏轼。在唐朝诗人李范的诗中已有“拒霜”之称。在宋朝时代,人们已经开始称木芙蓉为“拒霜”。这说明在苏轼之前的时代,人们就已经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木芙蓉了。拒霜这个名字很贴切地描述了木芙蓉在霜降前后盛开、不畏秋霜的特性。
北宋早期的诗人也多次赞美木芙蓉的美。其中一首诗描述了深红色的木芙蓉抗拒着秋天的早霜和寒霜的壮观景象。而在汴梁,晚秋重阳节前后,木芙蓉和菊花已经成为了晚秋的应节之花。它们为人们带来了节日的喜悦和温暖的气息。苏轼和陈襄曾在园林中和堂欣赏木芙蓉和菊花盛开的美景这些树木繁茂的木芙蓉与菊花共同营造了一个晚秋的立体画卷给人们带来了温暖的感觉仿佛春天般的生机在金菊与芙蓉的交相辉映下诞生了词牌之一的“金菊对芙蓉”其内涵多描写晚秋的绚烂与美好苏轼的一首诗描述了深秋时节的景色千万树林已呈萧瑟黄叶而唯独木芙蓉静静盛开独自芬芳他感慨地提到虽然人们称之为“拒霜花”但并不贴切因为木芙蓉之美在于它不畏秋霜在寒露中绽放出动人的绚丽这也是苏轼对木芙蓉的独特赞美和解读晏殊的一首词也充满了对木芙蓉的赞美与拟人化的情感描写他形容一朵木芙蓉在霜秋中绽放迎接着早上的霜露优雅绽放仿佛一位独立的接受着季节的消息整首词充满了情感与生命力的表达描述了木芙蓉花在微微寒风中开放脉脉摇曳的景象粉红花瓣的绽放仿佛在告诉人们不要拒绝新的朝阳和岁月木芙蓉花的地方让寒秋也变得明丽温柔起来总的来说无论是绿叶红花的搭配还是红叶红花的胜景都展现了诗词中所描绘的爱和美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所带来的美好。晚秋时节的美丽风景 初衣胜雪对诗词中的美和爱的解读 大自然的魅力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