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建筑施工中,处理施工缝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施工缝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因技术或施工原因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其质量直接影响建筑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尤其是施工缝处的混凝土浇筑,必须严格遵循技术规范,否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结构隐患。下面,我们将结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666-2011)以及现场实际操作经验,详细解析施工缝处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一、确保强度达标:科学依据与实际操作
施工缝浇筑的首要前提是已浇筑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达到1.2MPa。这一标准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的科学规律。当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时,其内部的水泥水化反应已形成初步结构强度,能够抵御后续施工操作(如钢筋绑扎、模板移动)的扰动,避免对混凝土表面造成破损或内部开裂。
为确保强度达标,现场可以通过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试压,或者使用回弹仪进行非破损检测。例如,C30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温度下(约20℃),通常需要48至72小时的养护。
二、表面处理的三要素:清除、湿润与净化
在新混凝土浇筑前,必须彻底处理已硬化的施工缝表面。这包括清除“三废”(水泥薄膜、松动石子、软弱混凝土层),然后使用清水充分湿润表面,时间不少于24小时,使旧混凝土吸水率达到饱和状态。处理完毕后,需确保表面无积水,以免影响新混凝土的粘结强度。
为提高处理效率,推荐使用高压水枪(压力≥8MPa)配合人工凿毛。这种方法相比传统手工凿毛,效率提升50%以上,且表面粗糙度更加均匀。
三、界面处理剂的选择逻辑:水泥浆与砂浆的应用
界面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增强新旧混凝土的粘结力。常见的处理方法包括使用水泥浆(可掺入界面剂)和同成分水泥砂浆。
对于水泥浆,其配比为水泥:水=1:0.4-0.5,界面剂的掺量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通常为水泥用量的3%-5%)。这种方法适用于竖向施工缝(如墙、柱)或钢筋密集、难以铺设砂浆的部位。
对于同成分水泥砂浆,其配比为水泥:砂=1:1-1:2(与混凝土骨料级配相同),厚度控制在30-50mm。这种方法适用于水平施工缝(如板、梁)或需要填充缝隙的部位(如后浇带)。
需要注意的是,界面处理剂应在浇筑新混凝土前30分钟内铺设,并确保均匀覆盖施工缝,避免漏涂或堆积。
四、浇筑与振捣:实现无缝融合的关键步骤
在施工缝处理过程中,浇筑与振捣是确保新旧混凝土无缝融合的关键步骤。
选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比原混凝土提高一级,例如将原C30改为C35。控制混凝土的坍落度在120-160mm,以便于填充界面微隙。
在振捣工艺方面,采用直径30-50mm的插入式振捣棒,振捣点距离施工缝边缘100-150mm,避免直接触碰旧混凝土表面导致骨料松动。振捣时间控制在20-30秒,以混凝土表面不再显著下沉、气泡基本排尽为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面密实无孔洞。
浇筑完成后12小时内需进行覆盖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比常规混凝土延长7天),以确保界面粘结强度充分发展。
五、常见质量问题的预防与解决策略
在施工缝处理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施工缝渗漏水、结合面裂缝和蜂窝麻面等。这些问题的本质在于施工缝界面的“粘结-应力-密实度”三大控制要素的失衡。
对于施工缝渗漏水问题,需严格执行表面凿毛工艺,并控制新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对于防水要求高的部位,可在施工缝中增设遇水膨胀止水条。
结合面裂缝的问题则可通过采用微膨胀混凝土并控制新混凝土的收缩率来解决。延长养护时间至14天以上,确保强度均匀发展。
至于蜂窝麻面问题,关键在于控制界面砂浆的铺设厚度和均匀性,以及避免浇筑时混凝土发生离析。可以采用同成分水泥砂浆铺设并严格控制厚度,同时避免润泵砂浆集中浇筑在施工缝区域。
在现场管理中,建议采用“三检制”(班组自检、技术员复检、监理终检),并对每个施工缝的处理过程进行记录与留痕,以确保质量闭环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