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氧化钠安全技术手册
一、标识
中文名:氢氧化钠
分子式:NaOH
相对分子质量:约40
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
化学类别:碱类
二、基本组成与性质
主要成分:纯度高达99%的氢氧化钠
外观与性状:呈现为无色透明的晶体,具有强烈的碱性和吸湿性。极易溶于水,并在溶解时释放热量,水溶液呈强烈的碱性,触感滑腻。其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皮肤、玻璃、陶瓷等有着明显的腐蚀作用。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产生氢气;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反应;与酸类产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主要用途:氢氧化钠广泛应用于造纸业、纤维素浆粕的生产,以及肥皂、合成洗涤剂、合成脂肪酸的生产和动植物油脂的精炼。在纺织印染工业中,用作棉布退浆剂、煮炼剂和丝光剂。在化学工业中,用于生产硼砂、、甲酸、草酸、苯酚等。在石油工业中,用于精炼石油产品和油田钻井泥浆的配制。还应用于氧化铝、金属锌和金属铜的表面处理,以及玻璃、搪瓷、制革、医、染料和农等行业。食品级产品则用作食品工业的酸中和剂,可去除柑橘、桃子等表皮,以及作为空瓶、空罐的洗涤剂,脱色剂、脱臭剂等。在选矿厂中,用于配置解吸溶液,从载金活性炭上脱离贵金属。
三、健康危害与防护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其蒸汽或雾可引起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刺激呼吸道,严重时引发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环境下,可引发喉或声门水肿而窒息。口服后,可引起消化道烧伤,严重者可能导致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轻度灼伤会出现红斑,重度灼伤则形成溃疡。如溅入眼内,可造成严重灼伤,甚至导致角膜穿孔和失明。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掉受污染衣物,用干毛巾擦拭后以流动的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分钟,并立即就医。
吸入:立即离开现场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如感到呼吸困难,立即输氧。若呼吸停止,进行人工呼吸并立即就医。
食入:清醒时立即漱口,口服稀释的醋或柠檬汁,并立即就医。
四、消防方法与应急处理
消防方法:消防人员需穿戴工作服(材料制作)。使用雾状水或砂土进行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周围设警告标志。应急处理人员需佩戴防毒面具和化学防护服。小量泄漏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回收;大量泄漏则需收集回收泄漏物,使用备用的编织袋、扫帚、簸箕等工具。
五、储存与运输注意事项
储存:氢氧化钠应存放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内,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0%。包装必须密封,避免受潮。应与易燃物、酸类等分开存放,严禁混储。储区应有合适的材料(如编织袋、扫帚、簸箕)来收容泄漏物。
六、防护措施及操作标准
工程控制: 密闭操作,注重通风。尽可能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操作,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必须佩戴防毒口罩。
眼睛防护: 必须佩戴防护面罩或眼镜。
身体防护: 穿戴耐酸碱工作服。
手部防护: 佩戴耐酸碱防护手套。
其他: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结束后,需淋浴,注重个人卫生清洁。
电解车间现场操作标准
氢氧化钠溶液配制操作规程: 作业前需熟悉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及危害性,正确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全面检查设备完,确保无跑冒滴漏现象。配制过程中需双人作业并遵循一定的操作顺序。作业后需复查设备情况并清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及责任区卫生。
袋装氢氧化钠搬运转移操作规程: 作业人员需穿戴劳动防护用品,注意搬运过程中的安全。如发生泄漏需及时隔离并妥善处理。人员接触后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