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印章的历史演变及文人篆刻的兴起
印章,最初作为信物,其历史可追溯至殷商的青铜器铭文。春秋战国期间,印章开始得到较多使用,到秦汉时期,印章作为地位、身份、职务的象征以及军政情报的传递手段,其作用愈发凸显。从战国古玺到秦汉的印玺,以及盖印后留在封泥上的泥封,成为印章艺术史上的早期经典。
宋、元以后,印章走向艺术表达的路径,被称为文人印。由于书画题跋和落款的需要,书画家们逐渐认识到印章的点睛作用,并在书画作品中有意识地运用,使书画印合璧的艺术表现方式得以形成。
书、画、印相映成趣,使得大篇幅一次性展开的作品气氛活跃,如“锦上添花”,而且能调整重心,补救布局上的不足,对作品起到稳定平衡的作用。在书画作品上盖章,还能表达郑重,防止;盖上富有雅趣、寓意的闲章,还可寄托书者的抱负和文化倾向,创造更强的艺术感染力。文印的风气大涨,印章成为诗书画之外的另一重文人艺术的表达方式。自此,篆刻成为一门艺术,并涌现出众多大篆刻家。
二、书法作品常用的印章模式
(一)姓名章
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有的连在一起,也有分开用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落款用名则钤印用字,落款用字则钤印用姓名。款中有姓,可用名章;款中无姓,或不落款,用姓名章。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
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尚可,椭圆、天然形等一般不用。姓名章分朱文(阳文)、白文(阴文)两种。一幅书法作品上盖两方姓名章时,最好一朱一白,两章大小不要有太大对比。
(二)闲章
闲章不“闲”,它能产生笔墨所起不到的作用。闲章包括引首章、边章、腰章和压角章。引首章钤盖在书法作品的右上方,不要顶格压字,也不要距离太远。其内容又可分为斋号章、雅趣章和年号章等。
(三)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为记录自己的鉴赏收藏活动而使用的印章。鉴藏用章应视字画之大小,以不损字面与画面为要。
三、钤印的基本套路
首先要搞清楚钤印的目的,从实用角度讲是为了“验明正身”,从艺术角度讲则是为了“锦上添花”。书法作品上的印章不能随意钤盖,而是有一定的审美。钤印不当会整幅作品的艺术效果甚至变得俗套。因此需要仔细斟酌、反复推敲。钤印数目多用单数,“用一不用二,用用四”,印数不宜多,过多则显杂乱。印章大小应与作品的幅式大小相匹配。位置极端重要,就像挪动“秤砣”一样改变位置会带来不同的感觉。风格应协调一致。轻重相配根据墨色浓淡和笔画粗细来决定使用朱文还是白文印。
四、印章材料的选择
古人用铜铸印也有用玉刻陶刻石刻等。今天普遍用石刻。理论上所有石头都可以但实际上能用来的石料并不多见而且越是多见的石质越差越是少见的石质越好所以价格差距非常大。好的印石石质细腻无杂质质地紧密比重大透明度高纹理自然。常言有“六德”分别是“细、沉、凉、润、透、油”。从这个标准看田黄鸡血冻石都是上好材料只是一般人用不起因为价格太昂贵了。普通的石料初学练习用的比较便宜但如果用于日常书写则可选择价格适中的优质石材即可满足需求。购买时需注意各种章料品质不同价格差距较大如果遇到不良商人可能会以高价出售品质较差的石材因此需要谨慎选择。五用什么印泥?如何保养?如何钤盖?印泥要讲究不能贪图便宜。一枚精美的印章如果印泥不好钤盖效果就会很差比如印油晕染色泽暗淡不均等问题。一般来说大幅作品多用色泽深沉一点的印泥小字则多用印泥。制造印泥的主要材料是朱砂油脂和艾绒三者充分混合才能制作出好的印泥因此制作过程中非常费工需要定期翻拌保养使三者保持匀和的状态同时保持清洁避免污染印泥影响使用效果钤盖时也要注意方法和技巧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