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在欧洲哲学视角之下,“性即理也”这句话似乎引人深思。但当我们深入分析,欧洲哲学家便会发现,东西方思想在本质上其实是相通的。西方哲学两大主流学派,理性和经验,与东方的哲学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经验者认为知识源于感觉和印象,而理性者则强调因果律的观念并非感官所能察觉的表象所能揭示。人类的思想形式,如因果律观念,是我们进行判断的基础。所谓“性即理也”,无非是理性者的一种表达,即思想形式先天存在于心中。

大程子认为理的根本在于对立面的相互转化。他的观点与柏拉图的一段话颇为相似,都描述了万物从对立中产生,又从对立中变化消长的理念。关于二程的观点,我们后续再详细探讨。

以朱熹为例,他是南宋时期发扬二程子学说的重要人物。尽管朱熹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相隔千年,但两人的思想却有许多共通之处。他们都认为本体并非脱离现象存在,共相不能独立存在于殊相之外。他们都无法忽视实质与形式之间的紧密联系。用朱熹的话说,无理即无气。而亚氏则认为世上有非物质性的形式原则,在原则上,理先于气。

再来看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他引领新儒学走向唯心一元论,与朱熹的二元论或印度非心物二元论有所不同。王阳明更进一步强调人的灵明是天地万物的,他的思想又与詹姆斯的意志论及倭伊铿的行动论有所契合。

东西方哲学的这种比较并非凭空想象,而是基于客观事实的。尽管哲学与西方哲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其独特的道德价值导向、对问题的重视、心灵控制的热衷以及身体力行的殉道精神,使哲学具有鲜明的特色,区别于世界上的任何其他哲学体系。

人对哲学方面的兴趣集中在道德价值方面,他们认为人是宇宙的中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哲学家应该首先考虑的对象。例如,对于社会各个分子如君臣、父子等,应该如何共同相处,孔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对宇宙的看法采取目的论观点,这使他们更加重视道德价值,甚至认为道德价值比逻辑、知识论或任何纯粹抽象知识更为重要。

尽管西方人可能认为人思想太实际、太世俗,但人对问题的重视其实源于他们对解释宇宙间一切现象的渴望。他们试图解决世界创造问题,运用理性来挑战想象力。的形上学永远是理性的,不带超自然色彩。

人在哲学上最大的兴趣在于心灵的控制,这与西方人热心研究方法论的现象相类似。人认为心常被物欲和褊狭所遮蔽,因此净心是得道的先决条件。一旦消除自私的念头,心便能明朗远见。

哲学的第四个特色是重视身体力行,甚至为了道可以牺牲生命。哲人认为,身体力行自己所奉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如果某一新儒家学者身居高位,他必须能谏劝皇帝的错误,否则便不能算是真正的儒者。朱熹、王阳明等人为了对皇帝的忠言直谏而遭受贬谪或流放,他们的行为在永远受到广泛的赞扬。明朝末年,许多东林的哲人为了捍卫而牺牲性命。这表明儒家或新儒家学者准备为自己的而牺牲生命。孔子所说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在哲学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哲学确实含有一些西方人可能不习惯的地方。但我们进行东西方哲学比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自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尽量避免牵强附会,忠实、公正、客观地研究两种哲学之间的异同。如柏拉图所说,“知识世界永远一分再分”,但我们有责任将各部分重新结合为一整体,以获取完整的真理。现在,我们站在重新综合东西方的观念、重新思考的时刻。


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