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有人渴望成为舞台上的明星,有人则向往成为文坛巨匠。而我的同事小凡姐,一边为本命年选购金饰和红袜,一边怀揣着成为偶像的梦想,总想在各种场合展示自己的歌唱才华。小明同事虽在媒体行业,却痴迷于文学,业余时间坚持创作诗歌和讽刺小说。而我,我的执念和梦想则是关于“建筑”。
说起建筑,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高雅、高大上、距离感等词汇。自从高考起,建筑系的分数线就仿佛一条清晰的楚河汉界,将建筑生与非建筑生区分开来。而我这样的文科生,似乎与建筑有缘无分。但建筑却偏偏令我着迷。
学生时代,我沉迷于柯布西耶与高迪的传奇人生,反复阅读关于大建筑师的历史;工作后,我对于设计感强的酒店情有独钟,旅行时更是愿意花费时间在各种建筑中度过。对我来说,物质上的享受并生主要目的,我更愿意将时间用于求知和探索,通过建筑来尽力睁大双眼看世界。
近年来,“知识付费”的兴起让我听到了许多质疑知识价值的声音。但在我的心中,好的知识永远多多益善。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好奇的追寻,难道不是一个成年人活力的体现吗?我渴望探索未知的领域,也盼望实现曾经的学术梦想。
这一年来我面临许多困惑。当我向朋友们表达自己对建筑的热爱时,常常收到误解的回应。有朋友因我糟糕的数学能力质疑我的热情,有同事因与大牌建筑师的不愉快经历而对建筑学产生偏见。面对这些困惑,我试图剖析自己对这份痴迷的动因。是因为建筑学高冷小众很酷吗?是因为建筑师们的穿着吸引我吗?还是因为名建筑能给我带来感官上的愉悦?或是因当年未能考取理想专业的遗憾?
直到我偶然看到这样一段话:在建筑里,会留下许多触动心灵的痕迹和记忆。这些痕迹和记忆让人们对建筑及其内部细节产生深深的感触。登长城时,人们会想起历史的故事和的对抗;回到祖屋时,父母的音容笑貌也会浮现眼前。当我们走出自己的国度,会发现建筑也是我们与世界各地人们的共同记忆。它们承载着历史与文化,为我们遮风挡雨,同时滋养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建筑不仅仅是工程、石头和水泥的堆砌,更是历史的承载和思想的精华。它不仅仅是美,更是人们的创造,反过来也包裹、丰富、滋养着人们。欣赏建筑,不仅仅是欣赏建筑本身,更是欣赏其背后的历史与思想。
我对建筑的认知仍然很浅薄。我尝试自学建筑,从教材理论、建筑事务所的网站和作品集开始,收集现代大师级建筑的画册。但我意识到,学建筑应该从最经典的古建筑开始。了解建筑艺术的源头,才能更好地欣赏现代艺术并进行思考与感知。
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我寻找权威的指引与参考,希望能心无旁骛地直达古典建筑的核心。同事开了一门建筑课,专门面向爱好者,以音频形式呈现。这个消息让我欣喜若狂!尽管这门课不是为我而开,我还是心生感激。课程内容正统且夯实,有学术保障。主讲人刘丹是陈志华先生的弟子,其知识体系得到国内外建筑史教学界的认可。陈先生年事已高,但许可刘丹引用其文本与知识结构来普及建筑史与建筑文化。
这门课程不仅讲建筑史,更涉及历史、文化、地理、生活、哲思等多方面内容。专业且系统,同时充满人文关怀。对于初学者来说,有问题也可以得到解答。刘丹老师每月为学员进行两次在线即时语音答疑,让人感受到温柔与风趣。这样的亲密接触让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自学建筑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