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人:晓雯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询问孩子“作业完成了吗?”时,他却以一脸不耐烦的神情回应你“知道了,别烦我”。当你试图和他谈论学校的生活,他却戴上耳机假装听不见。你稍微多说了几句,他却甩门进房,留下你独自一人在那里既气愤又无奈……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听取父母的意见?这并不是因为孩子天生叛逆,而是因为父母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在以关心孩子的姿态沟通,但在孩子耳中,却像是责备、唠叨甚至是控制。他们的内心开始产生压力,渐渐你的声音,因为你的话语,让他们感受到的是压力,而非温暖。
许多父母的“关心”实际上带有评判的味道。“这次考试为什么又退步了?”“每天只知道玩手机,就不能干点正事吗?”孩子听到的不是关心,而是对他们能力不足的否定。
他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启动防御机制——可能是顶嘴,也可能是沉默,总之不想再听下去。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试试:“这次考试你觉得哪里没有发挥好?需要我的帮助吗?”“玩手机可以,但别忘了作业,需要我提醒你时间吗?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开心的事情?我想听听。”
有些父母喜欢长篇大论地讲道理:“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就不懂事呢?”“你现在不努力学习,以后怎么办?”“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听我的话没错!”但孩子们心里可能想的是:“又来了……真烦!”为什么?因为人天生不喜欢被说教,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正在建立自我认知,最讨厌被当作“不懂事的小孩”。
我们越是讲道理,他们越觉得我们在否定他们的判断力。我们应该先听他们的想法,再表达我们的意见。问问他们:“这件事你怎么看?”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用故事来代替单纯的道理灌输。例如:“我小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当时我是这样处理的……”也可以适当示弱。例如:“其实妈妈也不一定全对,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吧?”
有些父母以为爱孩子就是替他们安排好一切:“你必须学这个专业,将来才好找工作!”“别和那个成绩不好的同学玩!”“晚上10点前必须回家,没得商量!”但孩子们感受到的不是爱,而是被束缚、不被信任的感觉。这会导致他们反抗或变得过于依赖,失去自主能力。真正的爱应该是放手而不是控制,给他们选择权。“你喜欢文科还是理科?我们可以一起分析。”让他们承担后果。“如果你决定熬夜,明天上课困了自己调整。”并且信任他们的朋友。“我觉得这个朋友很有意思,可以邀请他来家里玩。”
改变沟通方式才能真正让孩子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当孩子嫌弃父母说话时,根本原因并不是“叛逆”,而是父母的沟通方式让他们感到压抑。如果你想让孩子愿意和你聊天,可以尝试以下方法:少说“你”,多说“我”。例如:“你怎么又乱扔衣服?”可以改为:“我看到衣服乱扔,有点乱,你可以帮忙收拾一下吗?”用幽默来化解对抗。当孩子表现出不耐烦时,可以笑着说:“谁惹我贝生气了?要不要吃块糖缓解一下?”每天留出10分钟进行“无压力聊天”,不谈学习、不批评,只是询问:“今天有什么有趣的事吗?”
最后扎心的一句真相是:孩子嫌你烦,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爱你,而是因为你爱他们的方式让他们感到无法呼吸。从今天开始,试着换一种方式说话,你会发现那个愿意和你分享心事的孩子又回来了。
你觉得你家孩子会嫌你唠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