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皆出于此的其的用法

其皆出于此的其的用法

杜甫的陇蜀之旅,是他人生第四个漂泊阶段的开始,始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的初秋。那时的他,已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携家带口,翻越陇坂,踏入陇右,历经秦州、成州(包括同谷县、栗亭县),最终年底抵达成都,历时半年之久。在这漫长的旅程中,他以诗为记,取得了重要的文学成就。

首段旅程,从入陇到秦州,是杜甫陇蜀诗路的第一程。诗人经过陇州,翻越关山,进入陇坂,于七月底八月初抵达陇右的秦州。这一阶段的诗作如《佐还山后寄三首》、《发秦州》、《赤谷》等,反映了他的迁徙轨迹和对秦州生活的真实记录。他寓居秦州的三个月里,创作了87首作品,几乎每日一首,体现了他的历史担当和责任感。他的诗风在秦州期间变得苍劲有力,沉郁顿挫,用客观冷静的“诗史”笔法描绘了乡村景色和日常生活。

接下来,杜甫离开秦州南行成州,这是他的陇蜀诗路第二程。这一阶段的行程本因一封邀约书信而起,但诗人的想象过于美好,造成了他在成州同谷县(今甘肃省成县)人生的巨大落差。他在成州的创作以《积草岭》等诗为代表,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现实的无奈。这些作品以“诗史”笔法,按照时空顺序写下了许多纪行诗,艺术造诣淳朴厚重,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和现实生活的描绘令人感佩。

最后一段旅程,从同谷县到成都府,是杜甫陇蜀诗路的第三程。沿途南行,他以诗记录了他的行程。这段诗路作品意境开阔远大,抒发了生动复杂的诗情,增加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些成就的取得,全在于杜甫亲身走过这段诗路的阅历,并非托意创造。宋人朱弁、葛立方等人的评价都强调了这一点。

杜甫的陇蜀诗路不仅是他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时期。他的“诗史”笔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这种“诗史”笔法以诗为史,生动呈现了杜甫在陇蜀地区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诗作不仅记录了地理、历史和文化信息,还具有图经的特征和功能。这一时期的诗作被后人称为“诗史”,是对杜甫诗歌创作的高度评价。这种“诗史”理念在唐宋以后被正史所载录,并得到了明清诗论家的高度评价和接受。杜甫的陇蜀诗路创作具有鲜明的特点:诗骨坚实、诗髓丰盈、诗体鲜活、诗运多变。这些特点在他的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展现。


其皆出于此的其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