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及“考古”,很多人常常误解将其与“盗墓”“挖宝”相提并论,或是将其简单等同于“古董”“鉴宝”。在我高考那个暑假,当邻居大哥得知我填报了历史系时,便以为我学会鉴定古董后未来一定能发财。最近,一位农村留守女孩考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引起了广泛讨论,没想到“考古”因此成为热搜话题。早些时候,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嘉励先生因一句“上班就是上坟”而迅速走红。如今,依旧不明朗,我身在东京,靠近杂司谷墓园的地方,静读《考古者说》一书,首篇便是《上班就是上坟》,不禁引人深思。
这本书虽篇幅不大,但内容实在。这大概与作者脚踏实地的考古风格密切相关。作者不仅遍及浙江全省进行考古挖掘,而且善于读书,处事干练。书中的文字并无空泛之感,可谓“句句有来历”,蕴人情世故的阅历和字斟句酌的磨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对学问本身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仅了解学问的工作程序,还明白其表现方式。有的人以高头讲章自豪,有的人以期刊论文为荣誉,还有的人以科普小品为追求。文体并无高低之分,只要尽心竭力,发挥所长,便能留下一些成果。
该书分为四大部分。其中,“寻墓”编主要探讨浙江宋墓的调查与研究,作者坦言这是其“较有心得的部分”。阅读《上班就是上坟》,可以感受到作者收放自如的行文风格。这本书将“考古、历史、读书、工作经历、生悟和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呈现出“五味杂陈”的丰富内容。《国宝重光》是一篇解说词,介绍了近800年历史的南宋徐渭礼文书的重见天日。这一文书的出土在当代宋史研究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值得细细品味。书中还有许多篇章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比如“读城”编中的《浙江城市考古》。作者从考古角度出发,将浙城市分为不同类型,并深入解析了古今重叠型城市的考古工作要点。而“语石”编则围绕古代摩崖碑刻的写作,作者在风雨侵蚀的碑刻字句中,抒发感慨,触动人心。最后一编“格物”则是考古行旅或日常见闻杂感,生活气息浓厚,实在而不空洞。
本书文字朴实醇厚,既有乡里的真挚,又有泥土的芬芳。考古人的形象在这本书中如同一面,展现出他们的真实面貌。《考古者说》让我们更加了解考古人的日常和工作,也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情感和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