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显示,某地建立了一座机械停车楼。现实中却出现了新能源车无法停进机械车位的情况,这使得机械车位变得“鸡肋”。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空间增加停车位,机械车位对于缓解停车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在北京,许多小区、医院和楼宇都采用了这种方式来拓展停车资源。许多车主反映机械车位存在很多问题,新能源汽车所面临的挑战更为突出。
这种情况反映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与新能源汽车普及之间的新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2015年发布的行业标准《车库建筑设计规范》与当前汽车市场需求的脱节。规范中对机械车位可停放车辆的外廓尺寸和重量进行了明确分类,但现实中,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增多和人们购车需求的变化,家庭用车市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如今,常见的紧凑型小轿车的尺寸和重量已经超出了规范中的标准,更不用说中大型新能源汽车了。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使得无论是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都呈现出“越造越大”的趋势,这使得传统机械车位已经无法适应现实需求。
由于使用者减少,维护困难,许多机械车位陷入了“无人用、无人管”的恶性循环,成为了被新能源汽车车主吐槽的“鸡肋”。
机械车位的资源浪费不仅不利于缓解停车难问题,例如北京市朝阳区水郡长安小区地下车库的近1000个车位中,近90%都是机械车位,但其中三分之二都处于闲置状态。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小区也普遍存在。
虽然机械车位的拆除改造并不容易,涉及多个部门和繁琐的审批流程,但这并非无法解决。据业内人士介绍,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技术可行性来制造更大承重和更大空间的机械车位,或者进行个性化定制。
对于新建停车设施,应该在源头做好规划审批,充分考虑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在新能源车占比高的地区,可以优先考虑建设平面车位或更先进的新型智慧停车设备,对于机械车位则应谨慎审批和建设。
机械车位成为“鸡肋”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设备与车辆尺寸的匹配问题,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城市治理需要与现实需求同步的重要性。相关部门在规划审批停车位等公共设施时,需要具备前瞻性,考虑到市场发展趋势。
如何让机械车位不再成为“鸡肋”,而是成为缓解停车难的有效手段,这是城市治理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