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攀登至百尺竿头:比喻达到卓越无比的境地,无论是修行、学业还是事业均已取得极高的成就。同时也有迈向高峰的决心和努力不懈的精神。
成语来源:源于唐朝诗人吴融的《商人》诗中“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描述了人在不断攀升的境况下,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安身立命。
从历史角度看,关于尺子的定义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在古代,尺子的长度因时代而异,不同的标准定义着不同的尺度。据传禹以自己的身高作为尺度划分的基准,而汉代则以粟子排列的长度或男子手指长度作为尺度标准。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这些原始的尺度方法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木板、骨片、竹片或金属板等制成的固定尺。尽管如此,这些尺子的长度与我们现今使用的市尺并不等同。在唐朝时期,一尺大约等于三十厘米,那么百尺便可达到三十多米的高度。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境地,代表着在某一领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宋代的释道原在他的诗句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理念:“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即使已经攀登到很高的位置,也不能满足于现状,停止进步。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继续向前迈进,才能真正达到人生的高峰。“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这正是对“百尺竿头”这一成语最好的诠释。诗中的五两指的是古代的风向测量工具,表示在风中摇摆的竿头虽然已高入云端,但仍然需要不断适应环境、顺应风向、持续努力,方可攀登至更高峰顶。这也启示我们,即使已经达到很高的成就,也不能停止前进的脚步,仍需继续努力,不断超越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