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古诗《春夜喜雨》

二年级古诗《春夜喜雨》

古诗欣赏每日一首

春日细雨如丝,如诗如画。当春雨轻轻洒落,仿佛知晓万物生长的时节,滋润大地。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这场春雨真是好,仿佛知晓时令节气,正当春耕之际悄然降临。

田野小径与天上的乌云融为一体,漆黑一片,唯有江边的渔船上灯火明亮。待到天明时分,看那被雨水的鲜花更显动人,沉甸甸的花朵让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更加绚丽。

公元761年春,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溪草堂寓居。此时距安史之乱爆发已过去六年,中原仍然不安,但蜀地相对安定。在好友严武的资助下,杜甫结束了生活,过上了种菜养鸡、亲近自然的田园生活。他的诗作,如《江村》《客至》等,大多流露出闲适之情,但背后仍透露出对家国的不安。

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知”字赋予春雨生命,暗含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春雨如时而来,滋润大地,暗喻者应顺应民心、施行仁政。诗中描绘的春雨是农耕的希望,滋润万物生长,寄托了对恢复生产的渴望。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借春雨抒怀,表达对者润泽苍生的期许。

诗中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描绘了静谧的夜晚,突出夜雨的绵密深沉。黑与明的视觉反差,也象征着乱世中的希望微光。杜甫运用以小见大的笔法,将个人心境、自然规律与家国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诗史的境界。

尾句通过想象雨后的成都百花盛放,展现诗人对生命力的赞美。这不仅是对眼前景色的赞美,更隐喻对大唐山河重焕生机的信念。杜甫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三重喜悦:自然之喜、民生之喜、家国之喜。

全诗从自然现象起笔,最终落脚于家国情怀,将喜雨的喜悦从个验升华到对天下苍生的祝福。这首诗是杜甫“沉郁顿挫”诗风中难得的明快之作,展现其作为“诗圣”的生动写照。在同年秋写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表达出对民众的忧虑,与这首诗一喜一悲,共同构成其忧民情怀的两面。


二年级古诗《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