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生蘑菇因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被视为许多人心目中的山珍。由于普通民众缺乏鉴别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的专业知识,误食毒蘑菇导致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毒蘑菇是指那些能够使人或动物中毒的大型真菌。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临床表现,毒蘑菇主要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胃肠炎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种类型的中毒一般预后较好。黄粉末牛肝菌,俗称黄蘑菇,其鉴别特征为颜色鲜艳,表面有柠檬细粉末。
2.精神型: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网孢海氏牛肝菌,俗称红牛肝菌或见手青,其鉴别特征为暗红色至灰红色的菌盖和鲜黄至浅的菌管。
3.肝脏损伤型:此类型中毒在消化道症状后有一至两天的“假愈期”,之后可能出现肝脏肿大、黄疸等症状。淡红毒鹅膏,俗名白毒伞,是该类型的代表,其鉴别特征为中等大小、菌体纤细,菌盖白色且稍突起。
4.溶血型:除消化道症状外,还会出现腰腹部疼痛、贫血等急性溶血症状。赭鹿花菌,俗名赭马鞍菌,是该类型的代表,其鉴别特征为黄褐色至赭褐色,上部近似马鞍型。
5.光敏性皮炎型:误食后可能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剧。叶状耳盘菌,俗名暗皮皿菌或毒木耳,是该类型的代表。
对于蘑菇中毒的自救,催吐是首要措施,同时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救治。在救治过程中,专业人员的蘑菇鉴定、食物清除技术(如洗胃)以及对症支持治疗都至关重要。
鉴于毒蘑菇种类的繁多以及普通民众难以准确鉴别其毒性,预防中毒的最佳方法就是不随意采食野生蘑菇。尤其不能食用鹅膏菌类(有菌环和/或菌托)、亚稀褶黑菇、秋生盔孢伞等剧毒蘑菇。
本文内容来源于吉林省卫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处,编辑整理:吉卫小编。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官方微信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