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发表的文章《学习国学的初学者,为什么要先从易经开始,才不会学偏!》引发了广泛讨论。其中,网友“何言悦毒”对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了质疑,即《易经》又称《周易》的说法是否科学。针对这一问题,我深入查找了相关资料。
关于《易经》的起源,历史上存在多种说法,形成了所谓的“三易”体系,包括《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这三种易经之间的关系,似乎与它们所处的历史时期有关,分别对应于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一观点在《易经的智慧》等书籍中有所提及。
经过两千多年的争论,关于《易经》的版本问题至今仍未有定论。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一个不断迭代、优化的过程。在我看来,《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可以看作是易经的不同版本,依次更新,逐步完善。而我们所学习的《易经》,实际上是经过后人的不断完善和补充,形成的最终版本。
这个最终版本是《周易》与《易传》的结合。《易传》部分对《周易》的卦辞和爻辞进行了解释,为我们理解易经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来说,《易经》也称《周易》是可以接受的。
查阅百度百科也支持这一观点,《周易》即《易经》,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包括《经》和《传》两部分。而关于阴阳、太极等概念,则是后来道家和阴阳家对易经的影响。
对比现代社会的版权意识,古代时期没有统一版本和权威机构认证,百家争鸣,只要说得通就可以加入,因此出现多个版本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在现代社会,版权得到重视,创作更加规范和化。
按照这一逻辑思考,《易经》这本书是经过数百上千年的集体创作,吸取前人的经验,不断更新优化而成的完整版本。这个争论了2000多年的话题,在今天应该可以得到一个相对清晰的结论。无论它经历了哪些版本迭代,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将其应用于现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