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鄙二僧悟透为学之道,勤奋改变命运真不假!

《为学》是一篇由清代彭端淑为他子侄们撰写的作品。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做学问的道理,强调了天赋并不决定学业成就,唯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取得成就。文章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通过生动的例证和鲜明的观点,展现了作者的劝勉之意。

在清代乾嘉时期,学者们专心钻研学问,不求名利,彭端淑以此风尚劝勉子侄们继续发扬光大,读书求学不应受资质的限制。无论资质如何,只要持之以恒地学习,就能超越自我,取得成就。

天下的事情有难易之分吗?只要去做,难的也会变易;不去做,容易的也会变难。人做学问也有难易吗?只要学习,难的也会变易;不学习,容易的也会变难。

我天资昏昧,比不上别人;我资质平庸,比不上别人;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久而久之,就不会懈怠,最终会取得成功,甚至不知道自己曾经的昏昧和平庸。我天资聪明,比别人强;我资质敏锐,比别人卓越;但如果放弃不用,那和昏昧平庸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圣人的道理,最终是要传给那些鲁钝的人。那么昏庸聪敏的用处,难道会有固定的规律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僧人:一个贫穷,一个富有。贫穷的僧人对富有的僧人说:“我想到南海去,怎么样?”富有的僧人问:“你靠什么去呢?”贫穷的僧人说:“我有一瓶一钵就足够了。”富有的僧人说:“我几年来想雇船顺江而下,还没有能够去成。你凭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贫穷的僧人从南海回来,告诉富有的僧人他的经历,富有的僧人感到惭愧。

西蜀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有的僧人不能到达而贫穷的僧人却到达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境的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能完全依靠;只靠自己的聪明和敏捷而不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昏昧与平庸的资质,可以限制但不能绝对限制;不自我限制自己的昏昧与平庸,而努力学习不知疲倦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