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月流逝越深,理解万物共生共存的道理也越发深刻。人生的晚年,我们不再纠结于无谓的争论和计较胜败。心境宁静,守三分空白天地宽,不贪图满盘胜利,而着眼于生活中的美好与和谐。闲暇之余,手持闲书倚窗而坐,享受茶香与日光交织的温馨时光。我们摒弃繁琐的口舌之争,避开人际纷扰的疲惫,留白之处自有广阔天地和中正的智慧。
老周的院子里,石榴树年年红艳,他乐于邀请邻居们一起分享收获的果实。他笑着说:“果熟自落方甘甜,人处自在才长久。”街头的棋局旁,常听到这样的话语:“输赢不过是棋盘上的事,茶凉了再续总有余温。”这种境界就像水墨画中的留白,看似空旷却蕴万千气象。
智者晚年参透此中真意:与时光和解,与遭遇言和。不再过分苛责岁月的流逝,不怨恨自然的规律。看着孙儿嬉戏,听旧曲咿呀,仿佛回到了少年的时光。这样的通达和智慧,比强求和执着更显从容和智慧。
钱钟书晚年闭门写作,《容安馆札记》中他与千年文明对话;杨绛独居小楼,笔下的《我们仨》透出圆融暖意。他们的和平和谐,是与岁月达成了默契,与孤独握手言欢。就像古琴的七弦,虽然各自清响,但在调和中才能成为美妙的雅乐。
养生专家告诉我们,过度的情绪会伤害身体,而中医追求的境界是“致中和”。早晨打太极的老者明白阴阳相济的奥妙,黄昏散步的翁媪懂得动静相宜的智慧。这种调和不是勉强将就,而是经历风雨后的自然选择。
齐白石衰年变法,在墨叶红花间找到了平衡;季羡林暮年治学,于梵语中参透圆融。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最高明的处世之道不在于避世独善其身,而在于在喧嚣中修炼平和的心境。
人生至秋,我们应该修炼出这样一种境界:与缺憾和解,与遗憾言欢。在留白处看见天地广阔,在沉默中感受震撼的力量。这种境界就像秋天的湖面上映着月亮,虽然湖面有轻微的波澜,但月亮的倒影依然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