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忆童年时期的“三夏”时节,乡亲们总是在黎明前弓着背,踏着露水辛勤耕作,直至星空满天才能结束一天的劳作。
汗水浸透泥土,收获一季麦子仿佛要层层皮。今年回到故乡,田间的景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繁忙的田野变得静谧,只见农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而不再有往日忙碌的身影。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曾经让人疲惫不堪的农活,已经被一群“黑科技”悄无声息地“接手”了。
一、天空中飞翔的“快递员”——无人机
在吉林梅河口的水稻田上,一架无人机正稳稳地吊起超过五十公斤的秧苗盘,精准地投送到等候的插秧机旁。过去,人工搬运秧苗,插秧机常常处于等待状态;如今,无人机的“空中快递”服务随时待命,插秧效率直接翻倍。农民们在树荫下笑着谈论:“以前是人追着机器跑,如今却是机器追着人跑!”
二、深藏地底的“千里眼”——智能监测系统
走进吉林梨树县的合作社,最忙碌的竟然是办公室墙上的一块大屏幕。土壤湿度、作物长势、病虫警报等信息实时更新。理事长韩凤香只需轻点鼠标,便能为六千块田地“开出方”:“哪片地的玉米缺水了,哪片地出现病虫害,它一清二楚!”在安徽的高标准农田里,由65个气象站和85个土壤监测仪组成的“空天地”网络能提前五天预测收割窗口期。今年全省麦收进度较去年猛增40%,这双地下的“眼睛”在暴雨前锁住了丰收。
三、掌心中的“新农具”——智能化种田
湖北枝王开兵如今依靠手机巡视田地。AI“田管家”主动推送预警信息:“地东头有虫害风险!”“明天十点适合施肥。”他悠闲地品着茶说:“到时候去田里转一圈就行,种地再也不是靠天吃饭了。”更令人惊叹的是广西宾阳的蔬菜工厂,通过在珍珠岩上种植黄瓜,光照和营养全部由算法控制。农民梁胜强设定好参数后,只需轻点手机,1.2万平米的大棚年产量高达2万公斤,相当于传统种植五茬的收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