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国内大米市场整体呈现稳中偏弱态势,受淡季来临预期影响,自6月份以来,部分销区的超市及粮油市场大米售价出现小幅下降。
在产区方面,农户的存粮已经消耗殆尽,基层余粮的分散状态显著增加了水稻的收购成本。尽管国储拍卖工作一直在进行,但由于拍卖底价较高,且适宜加工的陈稻数量有限,加工企业在竞拍时仍持谨慎态度。受到加工利润低迷的影响,产区的大部分米厂仍在停机观望。
在销区,大米的零售价格也出现下降。据北京、天津、南京等地的经销商反映,本周大米的销售速度与上周相当,但部分批发价和零售价已经开始下滑。具体的市场数据显示,截至6月8日,北京市朝阳区的某粮油批发市场优质圆粒米批发价下降,而东北产优质圆粒米的市场价格则保持稳定。天津市和南京市的大米市场也呈现出类似的价格走势。
随着端午节的临近,食品厂对糯米的备货工作基本完成,预计后市需求将逐步减少。由于梅雨季节即将来临,大米发霉变质的几率将增加,这也使得经销商对大米备货的意愿趋于谨慎。梅雨季节和淡季来临的预期共同影响着大米的消费和市场需求。
在国储拍卖方面,虽然交易持续进行,但总成交率仍然处于低位。产区余粮的售罄使得采购临储与地储水稻成为企业获取原粮的主要渠道。国储粳稻的成交率恢复缓慢,显示出企业在采购原粮时仍持谨慎态度。
虽然国储拍卖持续展开,但新粳稻的供给量并未大幅增长。由于竞拍底价过高以及陈稻与新稻在质量和价格上的差异显著,特别是适宜勾兑的陈粮库存有限,米企对开机持谨慎态度。综合各种因素考虑,短期内的成交仍将处于弱势格局。
对于苏皖粳米而言,由于新季小麦的集中上市以及进口大米的大量涌入,其价格也有调整的风险。进口大米的价格明显低于国内米价,也对当地粳米的走势构成了抑制。国内大米市场在短时间内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变化。
